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学习有味心不老
◇李世龙
文章字数:1793
  人到老年,悲秋、念旧、思亲,是普遍的心态,追求健康、颐养天年,是幸福的期盼,无所事事、随心所欲,是释然的表达。怎样安度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于我而言,最钟情的是老有所学。学习有味心不老,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学习可以治心老。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而心老则是可以调节的。《增广贤文》有言:“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谚语也说:“人老心不老,虎老雄心在”。心不老,有所追求,大有益于养老。刀不磨会生锈,脑不用会迟钝,心不明会痴呆。晚年得闲,心灵空虚,老得也快。适度读书看报,学点新的知识,培养高雅情趣,恰是消遣时间、充实心灵的妙招。陆游有诗:“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我读残编食忘味,朱弦三叹有遗音”“读书有味聊忘老,赋禄无多亦代耕”。这“独欣”,这“食忘味”,这“书有味”,表达了他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和抗衡,是他的读书乐和价值观。我于此颇有同感。
  学习有益老来乐。老年人最忌孤独。儿孙绕膝乐享天年是可乐,老友聚会叙旧聊天是可乐,琴棋书画余音绕梁是可乐,体育运动唱歌跳舞是可乐,牌场博弈比拼胜负是可乐,静坐书斋、探求新知、充实头脑,以致无时无刻都有思有悟有心得,更是可乐。而且这一乐是为其他乐打基础、强后劲、增实力的乐。因为其他的乐都离不开健康的大脑、智慧的思维、幽默的谈吐、知识的传递。唯有学习,可以愉悦心智,启迪老有所乐。
  学习能助老有为。老年人的“为”,当然是体现在为家、国奉献余热上。但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构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充电”增知,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老年人决不能置身事外,抱残守旧,落伍于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君不见,房屋装修材料一年一替换,家电常常被淘汰,时装新款不断面世,甚至“坐骑”又要更新;君不见,WTO、区块链、暗物质、供给侧、全球化、新质生产力、制度型开放等等,众多新词目不暇接;君不见,飞船上天、潜龙入海、云计算、网上购、数字币、智能手机,开辟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全新视野。老年人如不接受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交际、新职业、新技能,就享受不到现代文明的新成果,又何谈为家为国奉献余热?老有所学,的确是老有所为的必然要求。只有打下扎实学习的基本功,才能使老有所为,“为”到时代发展的节奏上,“为”到祖国、社会和家人的需求上。
  学习有味心不老。有位高人说:“少年读书如隙里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这告诉我们,人在不同年龄段,对同一本书,同一门学问,其参悟理解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经历越多,阅历越丰富,参悟理解越深刻,越透彻,越明白。因此,这老年人读书,是越读越有味的事。
  人们评说赞扬老年人,常以“人书俱老”恭而敬之。这“老”,是说其人品堪为楷模,其学识渊博高深,二者均已达到人生旅途的最高境界。自豪地说,老年人越学有所功,将越受社会尊重爱戴。
  学习,有向书本学习,有向社会学习,也有向实践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本身就是学习的课堂,学习是每个人生命旅途中的必然动作,自然之举。只要有心,当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集腋成裘,那知识的殿堂是每个人都可以攀登的。
  退休近二十年了,我的生活较有规律:早晚散步,收听新闻;阅读报刊,了解时政;临帖练字,胡乱涂鸦,是每天的日课,必选的动作。当老促会和延研会会长时,就有的放矢,急用先学,做读书笔记,写体会文章,编宣讲材料,多次给市四大家领导、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作传统教育报告,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有时雅兴触发,就随手翻阅珍藏的各类书籍。特别爱读的还是中华圣贤经典,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以及中外名人的传记和作品。并且酷爱本土文化,搜集了不少天门史事以及天门人的传记、小说、诗词和书法作品,且时时温故知新。学习中碰到什么典故、新词和生僻字,总爱寻典找据查清弄明,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惬意满满,会心一笑,那是最高兴的时刻。我不求成名成家,只图修身养性;不求学以致用,只图心灵充实;不求长寿,只图活出高质量。
  我已品尝到了老来学习的甜头。我也给自己取了几个雅号:一曰“清雅斋主”,崇尚清净境界、高雅情趣之愿也;二曰“三以室主人”,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宝之意也;三曰“白发学童”,耄耋之秋,也要当个小学生之趣也;四曰“盛世腾龙”,不甘衰老、豪气尚存,愿在这中华复兴伟业日隆之际翱翔云天,再作贡献之志也。
  学习有味。有生之年,我将乐此不疲,尝味不止。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