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18日
从“平原三部曲”到《平原客》:全方位记录时代经验
文章字数:1602
  殷何弘
  《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是李佩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合称“平原三部曲”。其中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生命册》通常被认为是“平原三部曲”的压卷之作。但在此之后,李佩甫又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平原客》。看名字就知道,《平原客》(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显然是“平原”系列作品的继续,把《平原客》和前面三部作品作为一个连续的系列来阅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李佩甫创作的内在追求和精神走向。
  李佩甫经常说他是把人当植物来写的,他致力于表达在中原大地的文化土壤中人的成长。可以说,挖掘中原文化土壤与人物性格、精神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李佩甫小说的基本主题。李佩甫早期的小说,描写的主要是生活在平原乡村的底层人物。从《羊的门》《城的灯》到《生命册》,李佩甫从底层人物写起,视野不断拓展,从普通的农民,当兵、上学离乡的基层公职人员,到企业家、专家,至《平原客》,李佩甫把笔触伸向了从乡村走出来的高级官员。
  对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李佩甫有套“挖井”理论。他认为,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口深井。简单来说,就是作家应该更多地书写身边熟悉的生活,由此不断向深处开掘,才能创作出思想深刻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李佩甫早期的作品更多地描写他幼年时在姥姥家生活和年轻时下乡所熟悉的平原农村的生活,塑造的多是底层人物。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李佩甫描写的生活和人物也不断向中低层官员、城市白领、企业精英、知识分子拓展,终至《平原客》开始描写中高级官员。李佩甫的创作是随着时代一起前进的。对于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李佩甫显然有着自觉的意识,他由此完成对新中国几十年发展历程全时、全方位的表现,对时代经验进行了有力的表达。李佩甫塑造的平原人物群像,不仅是属于中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李佩甫由此完成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表现,有着可观的生活宽度,同时又有着难得的思想深度,是对时代经验良好的记录和表达。
  在记录时代经验的同时,李佩甫更加重视的是对“平原客”其实也就是国人精神嬗变的探究。他要以文学作品为沙盘,推演在中国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人能够生长成什么样子。如果说以前的作品更多探究底层人物生长的话,《平原客》则更多地探究在这块土地上“精英”的生长,其中包括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亿万富翁、破案高手等,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与毁灭,本质上都与其生存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文化土壤固然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却又有着不同的命运。李佩甫在探索文化土壤与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的同时,又对人物的命运有着深度的关切,他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物命运的变迁。《平原客》着重探讨了不同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等,试图从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不同矛盾出发,来揭示影响人物命运的不同因素。
  通读李佩甫“平原”系列小说,可以发现,他对时代经验的记录和表达是与时代共同前进的。《平原客》还写到了赫连东山与儿子的矛盾冲突。这是李佩甫在揭示“平原客”精神生态的同时,对生长于城市的“平原二代”的全新书写,他在努力认识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新一代的精神生态,表现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两代人观念冲突和行为冲撞的现实。作品也因此对时代经验的记录更加全面、立体。
  《平原客》的故事原型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事实上,对李佩甫非常熟悉的读者会发现,他的作品绝大多数人物和事件都有相对应的原型。这些发生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物身上的故事,在李佩甫笔下被重组起来的时候,立刻显示出不同的意义,成为记录和揭示时代经验的典型。多年来,李佩甫一直坚持深入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文学化的表达。单就“平原三部曲”和《平原客》而言,李佩甫通过对“平原”的持续书写,全方位、全程记录了时代经验,塑造了“平原”系列人物群像,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堪称典型的形象,这是李佩甫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据光明日报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