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12月01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蝶变万象“兴”
——黄冈从文化大市迈向文化强市观察
文章字数:2061
●荆楚行黄冈采访组记者郭建华荣飞胡晓莉何冶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今天的黄冈,文化蝶变效应凸显,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也以其有力的步伐,澎湃出振兴大别山的铿锵足音。
“茶是山上的青啦枝叶呀喂,水是天上的呀仔喂龙呀!”11月10日下午,在“罗田东腔戏”第六代传承人盛翠平的指导下,罗田县白庙河中心小学12名学生将一首《谢香茶》唱得高亢激昂、韵味十足。
走进黄冈,不仅能听到文化发展“唱响”的好声音,更能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文化设施由硬件向软件升级
11月9日傍晚,34岁的市民陈伟强在参观完苏东坡纪念馆后,漫步于黄州遗爱湖公园,品味着以东坡诗词命名的十二景区。
“美景书香两相宜,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这么高大上的文化生活,真是一种享受!”陈伟强感叹道。
这座因苏东坡在黄州写下《遗爱亭记》而得名的湖泊,在历经十年的建设后,从一片荒湖蝶变成华中最大的集东坡文化、生态建设、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成为黄冈的文化客厅和城市名片。
遗爱湖的变化并非偶然,要建设文化强市,关键是要有阵地。为让群众演有舞台、乐有场所,黄冈于2009年启动老年大学、黄梅戏大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和中职学校五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
2010年11月,黄冈博物馆新馆巍然屹立于东方广场旁,节假日活动、书法展、跨国文化交流等活动在这里不断举行。
2015年12月,黄梅戏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黄州城无像样演出场所的历史……
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各县乡间农家。红安县文化中心、黄梅县禅学研究院、浠水县博物馆善本书库和黄州区农民画馆等一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
截至今年10月,黄冈还建成村级文化广场2191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9家,并对4388家农家书屋提档升级。
随着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硬件”向“软件”升级,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正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文化的温暖阳光,正照射着黄冈的每一扇门窗……
草根社团由配角到主角变身
“精准扶贫施妙计呀,扶贫决不落一个……”11月10日下午,罗田县九资河镇大地坳社区农民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排练节目。
这个农民艺术团的节目,不仅走进镇里、县上、市里,甚至还被天堂湖景区邀请为游客表演,演出一场收入3000元。
47岁的队长刘艳巧告诉记者,她们精心创作的《走进新时代》还将登上更多舞台,宣讲十九大精神。
像这样的草根社团,能从以前的自娱自乐变为今天的“主角”,得归功于浓郁文化土壤的熏陶。
近年来,黄冈成功打造了“三节一会”文化品牌——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中国东坡文化节、湖北黄梅戏艺术节和黄冈市运动会。一场场文化惠民专场演出,让民间社团和草根演员有机会登台献艺。
全市11个专业剧团积极开展惠民演出和市场演出服务,黄梅县黄梅戏艺术节、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节、红安县民间文化艺术节、麻城市杜鹃文化旅游节、英山县茶叶节、罗田县板栗节等文化活动广受群众好评。
同时,黄冈还扶持促成该市1053家社会文艺团队、3829支广场舞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广场舞《黄州俏大妈》成功登陆央视《舞蹈世界》,黄梅戏《王瞎子骗婚》获得湖北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一等奖,蕲春农民歌手王梦月走上《星光大道》,表演唱《婆劝媳妇莫赌博》成了远近老百姓笑口常开的保留节目……
如今,草根社团从配角化身主角,“乡土演员”们旧调换新词,唱出党的好政策,演出身边的人和事,将“土里巴人”搬上了“阳春白雪”的大舞台。
“文化+”引领由大市向强市迈进
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把黄冈文化搬上荧幕,成为一个突破口。
2008年,电影《黎明行动》问世,开启了黄冈影视产业的破冰之举,实现该市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
2014年,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后,香港卫视和北京视新传播公司投资80余亿元,在高桥镇建设万亩东方影城和藏龙湾文化创意城。
2017年7月,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播出,让黄冈再次成为世界焦点……
短短9年,20多部“黄冈制造”闪耀国产剧市场,黄冈影视产业形成了系列化、产业化和链条化发展,被业界誉为影视产业的“黄冈现象”。繁荣的影视产业,更启发黄冈人形成“文化+”理念,点燃了振兴黄冈的火炬。
以“文化+”商业,黄冈发掘和弘扬东坡文化、楚文化和创新地域等文化,成功打造东坡外滩商业文化等多个重大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8月,黄冈首次组团走出家门“卖文化”,在武汉举行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40多个,协议投资近500亿元。
以“文化+”旅游,黄冈形成一个核心,多点支撑,“一县一品”态势,“中国名人之都”“世界禅修之都”等文化园形成规模效应,全市文化企业达到1468家,5大文化产业项目被命名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旅游综合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以“文化+”产业为引领,黄冈正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奋力迈进。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