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6日
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记黄潭镇白龙村第一书记陈克西
文章字数:2081
  ●湖北日报记者谭亲璐本报记者付磊磊
  2015年10月,天门市下派119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陈克西作为市委办机关干部,被选派到了黄潭镇白龙村。
  白龙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24户,耕地面积1000多亩,由于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一片空白。
  在两年的时间里,陈克西带领村民争项目、跑资金、修路、通水、稳电压,发展村级产业,成为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白龙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也走上了致富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年摘掉“贫困帽”
  2016年,白龙村终于成功“摘帽”,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现在的白龙村,真的大不一样了。”陈克西话语中满是自豪。
  刚刚进村时,有三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有一条通组路、全村没有一台空调、村民依然是挖井取水。
  想要富,先修路。到村里后,陈克西没少跑交通运输局和扶贫办,争取政策支持,跑来了政策,他就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工作,联系在外老板,筹集修路资金。
  两年来,白龙村先后修通了4条通组路,通村公路也扩宽了。如今,白龙村基本实现了水泥路进村、通组、入户。
  一次,陈克西在村民家中过夜时,发现电风扇都转不动,“这怎么过!”他说,真没想到,居然还有村连电都不能正常使用。
  在走访中,陈克西了解到,该村只有两台总容量130千伏安的变压器,因为电压太低,不仅不能用空调、电饭煲等高功率电器,而且抗旱抽水都成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和生活。
  陈克西带领村干部多次到供电公司反映问题,争取支持,终于在今年年初将变压器增加到了4台,容量扩大到了500千伏安。如今,许多村民家里都挂起了空调。
  同样改变的还有村民的吃水问题。去年,白龙村铺通了自来水管网,村民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两年来,白龙村还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情况都有了很大改观,群众幸福指数和对村委会的认可度明显提升。
  填补产业发展空白
  深秋时节,天北长渠旁,村民周长山正在稻田里开挖围堰。他计划把新流转的30亩耕地改为虾稻连作基地。
  周长山是白龙村1组村民,此前是村里最大的种植户,种植面积50多亩。去年,因为土地流转问题,他不愿把地拿出来,对工作组意见很大。
  如今,他却是陈克西在该村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不打不相识。”周长山笑着说。
  在陈克西进驻之前,白龙村产业几乎一片空白,村里没有一家合作社或农业经营主体,村民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最传统的耕种生活。
  在陈克西看来,白龙村的落后,不光是村级资源的贫乏,还有群众思想意识的固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发展产业。
  陈克西联系上了想在天门投资农业的老板卢文超,经过一系列对接、考察,卢文超愿意到该村投资,新建小龙虾养殖基地。“这里位于天北长渠旁,有着良好的水生态,适合做养殖。”他说。
  有了老板,但土地流转,又遇到了阻力。
  该村由于资源缺乏,很多人都外出务工,把田交给亲友种植,几乎没有流转费。土地流转,遭到了包括周长山在内的多家种植户的反对。
  耕地不能成片流转,合作社就不能落地。陈克西一有空,就往周长山家跑,找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找周长山亲戚朋友说情。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周长山同意把田拿出来。
  去年10月,易莊特种养殖基地落户白龙村,以84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耕地217亩,建小龙虾养殖基地,成为该村第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养殖基地不仅让贫困户带田入社,而且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成功解决了4户贫困户脱贫问题。
  易莊特种养殖基地的进驻,让村民感受到了这种新型的种养模式。今年,包括周长山在内的多位村民都开始改造田块,尝试特色种养。
  陈克西又趁热打铁,成功引进群星泽龙合作社流转耕地108亩,新建蔬菜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目前正在进行钢构大棚建设。
  如今的白龙村,除了新增农业经营组织,仅光伏产业一年就可为村集体创收近5万元。
  七旬老人建新房
  “一书记,今天又来了啊,要不要去我家坐坐?”正在村头砍材的吴纯二看到陈克西,立刻迎了上来。
  70岁的吴纯二是白龙村6组村民,尽管儿子在外成家立业,但老两口却不愿意搬出土坯房。
  看到吴纯二老两口住的房子,陈克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决心一定要把两老从危房中拉出来。每次到村里,陈克西都会到老人家里坐坐,劝说他们把房子改改。
  在陈克西的“软磨硬泡”之下,老吴终于同意改造。
  新房位于土坯房前面,去年11月开建,占地约80平米,两房一厅。吴纯二告诉记者,新房子花了5万多元,政府给我们补贴了1万元。年初建成后,老两口还乐呵呵地把孩子接回来过了一个新年。
  吴纯二说,“一书记”把我们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让人感动,他很负责,朴实,说话办事都很干脆。
  农民家庭出生的陈克西对农村有着别样的感情,他说,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熟络后,群众都亲切地叫他一声“一书记”。
  李海如是该村1组贫困户,因为腿有残疾,无法负重劳动,加之患有白内障,生活很是艰难。
  如今,在陈克西的帮助下,他家6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今年6月,李海如做了白内障手术,如今生活已无障碍。
  “一书记真的很实在,别看他年轻,打顶、插秧他样样都会,干农活比很多农村人都强。”李海如说。
  如今,经过产业扶持、医疗扶贫和政策兜底等措施,白龙村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