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31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合”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做文章
——我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字数:2290
●本报记者吴述明见习记者宋欢
一个项目,因规划冲突而难以落地;一栋建筑,因规划不科学而影响城市形象。在不少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可谓切中现实之弊。
如何让诸多规划协调统一,形成合力携手为发展服务?探索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2015年,我市率先向省政府申请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同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后,我市迅速组建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的工作专班,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绘就了建设美好“五城”的空间规划体系。
思路决定路径
城市因区位不同、地貌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发展的路径也各异,试点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照搬。
站在全域空间梳理我市的责任与担当,如何充分体现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定位中赋予的重点开发区职责?如何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任务?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如何建设美好“五城”?首先需要一个规范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市委书记吴锦对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提出,要以改革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规划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按照打造省级试点样板的定位目标来开展各项工作。
目标确定后,思路和工作路径是试点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集思广益,我市提出要在“合”字上下功夫,提高“合”的水平;在“用”字上做文章,提高“用”的效率。确立了以“三个突出”(突出整合、突出协调、突出应用)和注重“五合”(契合、结合、整合、融合、综合)为总体要求,完成“五个一”(一套体系、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总体任务。
2016年8月,时任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乐成调研我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情况时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我市试点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方法对路。
剑指“规划打架”
“规划打架”是普遍性顽疾。拿出天门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照,城市总体规划上标着建设用地的地块,在土地规划上却是非建设用地。“规划打架”,项目落地就会束手束脚。
统一技术标准。“多规合一”不是简单的叠加,城规数据体系与土规数据体系、技术参数不一致,即使整合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经过上下衔接,借鉴经验,确定了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我市空间规划的基础,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消除差异图斑。通过多规的图斑清查及现场查对,清理出全市差异图斑总面积为98.79平方公里。按照“土规定规模、城规定边界、调整保重点”的差异图斑处理基本方法,对图斑差异进行了协调处理。处理底线冲突图斑面积18.02平方公里、规划冲突图斑面积80.77平方公里,图斑个数总计12657个。
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市空间规划信息数据库,“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预选址已落地。
划定底线红线
在九真镇江家湖,四个水泥界桩伫立在湖畔,提醒这里已在湖泊保护的蓝线内,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填占,这是“多规合一”让生态保护更有力的一个镜头。
以《天门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基础,我市按照“底线约束、多规协同,编管结合”原则,划定了“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底线,形成了生态空间一张图。三类空间中,城镇空间14901.73公顷,占比5.39%,生态空间25122.58公顷,占比9.61%,农业空间222077.6公顷,占比84.99%。
在划定“三线”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城镇建设规模控制线、工业集聚区控制线两条控制线,明确了城镇开发边界控制面积125.03平方公里,四大工业集聚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77.36平方公里。
这一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底线,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奠定了集约发展的基础。
此外,根据2016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我市还确定了五大水源涵养、四大雨洪防护区等重要生态安全基底。
目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等部门按照“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划定的管控线及管控职责要求,开展了试点区域的湖泊保护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界桩的埋设工作,完成了江家湖、陈家湖、青山湖、新南湖及汉江岳口段水源地保护界桩的埋设。
以用促建搭平台
“多规合一”试点关键在于合,目的在于用。试点工作中,我市坚持以用促合、以用促建。
变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让办事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对于企业来说,这或许是对行政审批“瘦身”的最大期盼。随着“多规合一”试点的推进,项目审批更高效将变为现实,这依赖于“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建成。
“多规合一”试点开展以来,我市完成了2620平方公里1:10000数字线划图、460平方公里1:1000数字正射影像、中心城区62平方公里三维模型、全市域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等一系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测绘、收集、转换和建库工作。
此外,还完成了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各个乡镇和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北湖、天门港区、张家大湖湿地公园、石家河遗址、白龙寺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数据的收集、转换、建库工作,形成了全市空间规划信息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空间规划数据进行了处理整合,有利于规划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共享共用。
依托“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我市致力于再造一套高效透明的建设审批管理流程,重构项目报审模式,从项目立项开始推进“一表式”审批,努力实现“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审批。可有力推动项目并联审批,实现规划审批信息共享,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开发工作上线,已在发改、规划、国土、环保、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启动试运行,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落实难在方寸,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征程上,天门必将走得更远,走得更加有力。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