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章字数:2239
  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
  中华民族素以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曾与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且为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为找寻这一“千古之谜”的答案,我国史学界曾长期追问:幅员辽阔何以开拓至此?民族众多何以融合至此?历史悠久何以延续至此?这三大追问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
  世界文明发展史表明,造成文明中断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外族征服及其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所知的其他几大文明的中断都是由此所致。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的消失就是外族征服的典型结果。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古埃及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进入“希腊化”时代;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罗马征服埃及后,埃及文化更加式微;644年埃及又被新兴阿拉伯势力征服,埃及改用阿拉伯语言,改信伊斯兰教。古巴比伦文明消失的情形大体与此相似,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其文明曾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因为19世纪中叶欧洲学术界解读楔形文字获得成功,这个古老文明才逐渐为世人所认识。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其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这无疑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北面是蒙古高原、西北利亚等,这些地方没有新的文化可影响我们;东面是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南面是越南等,这些地方又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西面又有新疆、中亚等大片的过渡带,西方的文化传播过来也很困难。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和文明环境,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这种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当然有利于它的延续性。
  但我们中华民族与古巴比伦、古埃及等一样,在历史上也不断出现过族群征服和政权更迭。一些游牧民族、北方民族,曾征服过中原,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等等一次次成为中原的主人,比较著名的有魏晋南北朝时的五胡入主中原,宋朝时期的金对中原腹地的占领,尤其是蒙元、满清的统治。不过,与巴比伦、埃及不同的是,中原虽被征服了,但中华文明却依然存在。相反,所有的外来征服者,最终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被征服者,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文化。对此,黑格尔曾评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他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
  由此我们不难回答史学界的三大追问了。决定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根本原因不是物质的,更不是强力的,而是寓于其中的中华文化,保证中华民族血脉延续的是富于凝聚力、向心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正所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延绵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留下的集体记忆,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并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它对延绵中华文明、维护中国的团结统一、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延续的内在机理。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伦理道德滑坡,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累积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雅斯贝尔斯将产生过孔子、老子、孟子及柏拉图、释迦牟尼等思想巨匠的那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并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一论断被世界历史的进程多次予以证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将跨越时空和国家,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华具体概括为15个方面的核心理念,这就是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仁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并强调这些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据《湖北日报》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