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30日
守护美丽汉江
文章字数:1909
  ●本报记者 付磊磊
  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天门段流域全长137.7公里,担负着我市50多万人的安全饮水和15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是天门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汉江天门段水量减少、水体纳污能力减弱,加之非法采砂、过度捕捞、工业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汉江水生态面临威胁。
  保护汉江水环境和生态功能,既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绿色生态发展的需要。守护美丽汉江,刻不容缓。竭力禁渔让非法捕捞无处遁形
  9月22日,在汉江多宝段,一艘白色快艇破浪前行,蒋志宏在船头扶着栏杆,巡查烟波浩渺的江面。
  作为市渔政局渔政科长,蒋志宏已经带队在该段面巡查了一周。这一个月来,他先后对岳口、蒋场、张港等段面进行了巡查,每周至少有3天在船上度过。蒋志宏说:“加大巡查频次,是对禁渔很有效的遏制。”
  他介绍,非法捕捞包括用电打鱼、灯光抬网等。这些捕捞手段,不仅破坏汉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而且严重影响汉江防洪安全、航道安全。
  维护汉江渔业生态,省市两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今年6月,省农业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印发《湖北省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首次对非法捕捞进行刑事追责。
  2014年以来,市政府多次组织水产、渔政、水利、海事、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打击。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渔政部门对10多艘渔船的电补机械进行了拆除,同时拆除灯光抬网30多部。
  今年,按照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市政府将每年的汉江禁渔期由4月1日提前到3月1日,禁渔期限增加了1个月。在此期间,渔政部门加强巡查,保证汉江禁渔秩序,每年4月,水产部门都会在汉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投放四大家鱼,弥补汉江渔业资源不足。
  此外,渔政部门还加大对沿线村组的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汉江沿线渔业秩序稳定长效。铁腕治砂建立河道采砂新秩序
  今年3月,因非法采砂,多次无视警告,麻洋镇居民王某被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王某并非因非法采砂被追责的第一人,此前,天门工业园居民谢某、多宝镇居民刘某等多人也因非法采砂被立案查处。
  打击非法采砂,执法部门绝不手软。2014年7月,省政府将汉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交由地方政府,此后,市政府开始着手整治汉江河道乱采滥挖、无序采砂、破坏植被、损毁大堤等违法行为。
  围绕治理非法采砂,市政府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市水政监察支队为主的河道采砂工作专班,长期战斗在第一线。按照日巡查、周检查、月抽查工作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不间断,对偷采行为、异地采砂、非法销售、乱采滥挖等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统计显示,2015年以前,汉江沿线共有采砂点33处。去年以来,水政监察部门组织专家以乡镇为单位对沿线砂场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划定适采区和禁采区,24处非法采砂点被依法关停,剩余符合条件的9处采砂点均办理了采砂许可证。
  一年多来,市水政监察部门通过统一规范“许可采区日采量确认表”和“许可采区现场监管日志”,对采砂点、采砂量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并指派专人进行现场监管,并发动当地群众进行监督,建立了河道采砂管理新秩序。源头治污保一河清水入汉江
  作为流经天门的最大的水系,汉江承接了天门河、沉湖等河流来水。为了确保一河清水入汉江,市政府在水环境的治理上不遗余力。
  眼下,在天门河天门城区段,正在建设中的天门河截污工程已完成了截污管道的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除了美化城区环境,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城区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集并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011年以来,我市已投入4亿多元,先后完成了黄金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西湖改造工程和后壕连通工程建设,实现雨污分离,让城区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天门河。
  养殖业也是境内河渠主要污染源之一。2013年以来,市政府出台《天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力争通过3年时间,完成对全市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
  如今,三年已过,养殖污染治理也卓有成效。全市42家规模养殖场全部上马治污设施,环保部门加大巡查和监管力度,确保治污设施能上能转。对于散养户的治理,市畜牧局推广小型沼气项目、三级沉淀池和绿狐尾藻生态治污技术,成效明显。
  在工业污染治理上,市环保局加大对现有排污企业的监测监管力度,先后开展了“零点行动”和“打击违法排污,保障环境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高效治理和监管下,益泰药业投入1亿多元新建排污治理设施设备,实现废水废气的“零排放”;延安药业等一批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纷纷上马,污水处理率达100%……
  此外,市汉江管理分局每年投入约150余万元,对汉江大堤进行绿化和管护,并新建20多个垃圾池,对村落垃圾进行收集清运,从源头上确保汉江的水生态。
  然而,加强汉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守护美丽汉江而努力。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