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字数:3866
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适度的生育水平、适宜的人口结构、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分布等。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并作出战略部署,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认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重点工作,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准确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适度的生育水平、适宜的人口结构、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分布。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适度的生育水平。保持适度生育水平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看,低生育率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过程,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当前,发达国家大都构建了生育支持服务体系,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得越早越完备,生育支持服务制度越健全,应对低生育率才能越主动,服务手段也才能越丰富,综合效果也相对明显。当前,我国正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倡导积极婚育观念,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内需支撑和要素保障。
适宜的人口结构。适宜的人口结构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球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气和支撑。同时也要看到,人口众多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但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处理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保持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适应性。
优良的人口素质。优良的人口素质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规模巨大,但人口数量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国总人口出现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以进一步发挥我国人口数量优势,同时塑造人口质量红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口素质主要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从健康水平看,近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受教育程度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大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富有创新性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强化高素质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通过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
合理的人口分布。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区域之间流动更加活跃,形成畅通有序、合理均衡的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城乡分布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17.9%上升到2023年的66.16%;同时,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同区域之间的城镇化率还存在一定差异。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区集聚,主要城市群人口集中程度较高,不同地区人口在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妇幼健康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能力,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区域、城乡人口比例,将进一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加合理、均衡和可持续。
加快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要重
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数
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正在不断增加。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优质劳动力资源,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为此,需要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的转变。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
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健康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
高质量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广泛普及老年人健康知识,大力倡导科学的健康观和生活方式,并从预防保健、疾病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多方面完善举措。二是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医防协同,鼓励医疗机构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加强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和心理关爱等工作,制定实施针对老年疾病早期干预措施;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三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
设,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等适老化改造力度;开展数字适老化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互联网应用改造,保留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线下服务;推动老年食品、药品、用品等的说明书和宣传材料适老化。四是推动老龄产业和相关科技发展。鼓励发展老龄产业和产业集群,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老龄服务能力和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围绕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五是加强卫生健康国际合作。推进与相关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务实合作,促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能够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抓紧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是加大教育、住房支持力度。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用人单位激励机制,向提供母婴护理、托育服务以及相关职业培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安全、近便、优质的服务需求。推进托儿所、幼儿园一体化发展,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统筹社区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积极支持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三是保障职工待遇。完善生育休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四是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鼓励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影视文化精品,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谐家庭故事。五是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宣传倡导和健康教育,增强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孕前优生优育服务的可及性;积极倡导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免费婚前检查,确保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和政策落实;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推动辅助生殖技术造福家庭。六是支持代际照料。鼓励地方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据《人民日报》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