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浩浩正东流

——谨以此文献给天门市江汉学校养正文化教育探索者

字数:7,645 2024年06月24日 副刊
  向金祥
  每到江汉学校,总想去汉江大桥上看看,那里可以看江水奔流不息,让心绪自由飞翔。
  汉江,流淌着历史文化的中华母亲河。她静静地流着,宽阔的河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把翻江倒海的力量积聚在流水深处。
  江汉学校坐落在天门工业园鲁台村,是天门市最早的一所从小学到高中寄宿制学校。东面与汉川市接壤,往南是连接天门、仙桃的汉江大桥。
  初夏五月,山河丰盈,草木繁茂。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我却也禁不住那种诱惑。一位朋友说:“你何必非去大桥不可呢?其实江汉学校就是一条‘汉江’啊。”
  语出惊人。江汉学校不就是一所农村学校吗?她怎么能是一条“汉江”呢?待我在这里采访数日之后,细细一琢磨,不禁为那位朋友的比喻拍案叫绝!
  江水泛波,映照成人那一刻的光亮。五月夏风暖意浓,学校探索一小步,学生成长一大步
  初夏的江汉平原,子母竹(也叫慈竹)长出的新竹,就像编排好的队伍一样。天边五彩斑斓的奇丽景象,近处青蛙的叫声一片,就像那正在合奏的管弦乐一样美妙动听。
  清晨,江汉学校弘德广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小学分校少年乐团奏响欢快的迎宾曲。
  太阳照耀着绿色的校园,家长们喜笑颜开迎着朝阳而来。2024届高三年级学子的成人礼即将在这里举行。
  杨文军先生的孩子,在高三(一)班。他说,“我是内蒙古人,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今天我很开心,专程从外地赶来。”
  学子们身着班级特色的T恤,笑容挂满脸庞,亲昵地挽着前来参加典礼的家人一起就座。
  十八年,有一盏橘色的灯光从未熄灭;十八年,有两个人渐渐地斑白了双鬓;他们,含辛茹苦看着我们长得一天比一天高;他们,任劳任怨看着我们走得一天比一天远……“加冠”礼开始,家长面对子女站立,为孩子戴上成人帽,佩戴纪念徽章,送上鲜花和拥抱。
  她,彭淼淼,父母在广州做服装生意,原本要来参加她的成人礼,突然接到了一个外贸急单,客户要求限期交货,只能发视频来祝福她。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父亲或母亲给戴成人帽、佩纪念徽章、送鲜花,虽然眼里溢满羡慕,但心里并不落寞。她和着礼仪的节奏,给自己戴上成人帽、佩上纪念徽章,仿佛父母就在眼前一样,虔诚地献上深情的“拥抱”,然后笑盈盈地和同学们跨过“儿童门”“少年门”,步入“成人门”……她的一举一动无声胜有声。这个瞬间让人回味无穷。
  江汉学校简装活动精装内容,从常态教育里养正求真。在家长给孩子鲜花环节,为了避免“攀比奢华”“搞怪现象”,学校为每位家长免费准备了鲜花,给每位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份生日蛋糕。
  成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十八而志勇毅前行——致十年后的自己”主题班会。
  家长林丹深情地说:“你们就要开始走向社会接触真正的人生了,生活有时候并不像你们想得那么简单。愿你们从十八岁开始,以恒心和毅力去开创未来,以智慧与勇气走向明天!”
  时间像素描下的河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滑过。今天迈进成人门,十年后是个啥样子?同学们写了《致十年之后自己的一封信》,激情满怀地憧憬未来第一个十年的美好人生。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要肩扛梦想,背负青天,扶摇而上,纵横万里,闯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路,留下一段风华绝代的传奇。”这诗一般的铿锵誓言,震撼了家长的心灵。
  高三(2)班成人礼主题班会。大屏幕滚动着同学们童年的照片,进行“猜我是谁?”的游戏。全班59个同学,来了52位家长,班会上特地播放了7位家长发来的视频。
  肖梓桐在《致十年之后自己的一封信》里说:“看到这封信的你会是个啥样,是走上了创业之路呢,还是选择了从军……但我坚信,无论你在哪里做什么事,你一定是一个超努力的人!”
  《赠予十年后的汪姝玉》说:“大学里我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戒骄戒躁的人。你的骨子盛满了骄傲,但现在你还不配自命不凡,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提升自己!”“十年后的今天,你已经27岁,这个年纪是奋斗的年纪,回报养育你的父母是你的责任,你要以足够的实力去实现人生理想。”
  刘爽《致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大学四年,争取入党,然后争取考研上岸定居重庆,因为重庆是我的出生地,总是对那座城有一种深厚的眷念。”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学子们给十年后的自己许下美好愿望,《致十年后自己的信》集中投入阳光信箱封存。
  十年之后,找出成人之时写给自己的信看看吧!这个活动这封信,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回首成长,带着感恩前行;迈向成熟,担起时代责任。2024年5月16日,江汉学子成人礼。学校探索一小步,学生成长一大步。
  饮水思源,学子血液中流淌着江汉的文脉。罗阳阳带领全家人回母校感恩,孝雅的花儿盛开校园
  凌晨六点,一辆小汽车从省城武汉向着天门疾驰。车上是罗阳阳和她的丈夫、孩子,还有姑妈。
  今天,5月18日,是江汉学校第十八届母亲节。罗阳阳带着家人、亲友一起去感恩母校,她高中毕业十年了,她一直把母校铭刻在心上,她的微信名字叫“江汉学校罗阳阳”……
  路上,一幕幕往事涌现在罗阳阳的脑海里。
  她,出生在一个离天门中心市区10余公里的村庄,村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勤劳善良、崇文重教,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从这里走出,邻村出了个名叫万卫星的中科院院士。
  罗阳阳七岁那年,父亲在外打工因病去世,年轻的母亲承受不了突然而来的沉重打击离开了家。爷爷奶奶挑起了“爸爸妈妈”的担子,含辛茹苦供养她读了小学读初中,他们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把孙女培养成人。
  中考录取的最后一天,罗阳阳和奶奶攥着远远不够的学费慕名来到江汉学校。祖孙俩在校园走来走去,犹豫了一次又一次,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到了第八次才来到执行校长刘振华面前。祖孙俩欲言又止,刘校长心里明镜似的,罗阳阳被特许可以分多次交学费。
  从此,罗阳阳与离村30多公里的江汉学校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她在这里圆了高中梦、大学梦、城市梦。
  2011年5月,江汉学校第五个母亲节就要到了。学校从罗阳阳写给奶奶的一篇作文了解到她的家庭,特地拍了一个专题片在校园的大屏幕播放,江汉人都知道了“坚强奶奶常纯华”的故事。
  “老年丧子,她没有被击垮;肩膀柔弱,却撑起一个破碎的家。种薄田,捡破烂,打零工,只为孙女学习无忧,快乐成长。”这是学校给特别“江汉妈妈”常奶奶的颁奖词。在江汉学校的每一天,罗阳阳沐浴在特别关爱的阳光里。
  上大学的第二年,罗阳阳收到了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捐助她完成学业的爱心款,捧着零零散散的纸币汇集成的10249元,她淌下了幸福的热泪。每年春节,学校领导都要到家里看望慰问常奶奶。
  2021年第十五届母亲节那天,罗阳阳和奶奶来到庆典会场,把领到的5000元月工资捐赠学校。罗阳阳说:“母校的恩情我无以为报,今天特意回来只是表达一份感恩心意。”学校领导十分感动,当即把这笔钱作为对10名“道德标兵”的奖励。
  转眼又是三年过去,罗阳阳在武汉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添了孩子。第十八届江汉母亲节到了,她和丈夫、家人一起来母校践行奶奶去世前“不忘感恩”的教诲,捐赠1万元现金、1000个笔记本和1000支笔。
  “有请学校校友,第十届江汉母亲节‘特别孝星’罗阳阳夫妇为道德标兵颁奖!”主持人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罗阳阳第二次作为嘉宾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颁奖。她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母校给了我飞翔的翅膀,我要一辈子感恩母校。”她写了数万感恩母校的文字发表在有关媒体上。
  “阳阳姐姐给我们作了最好的示范,我们要学会感恩、传递关爱。”学弟学妹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向阳阳姐姐学习,知恩感恩!”
  感恩的心感天动地,孝雅的花盛开校园。道德标兵樊涵熙,是一名农村女孩,分校的评语是:“热心服务同学,有责任担当;勤奋能吃苦,孝顺老人。”
  一位男孩身患白血病。樊涵熙看到消息后,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去。当她想到那位男孩康复后灿烂的笑容,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一个幽静的夏夜,家里“嘎吱”的响声惊醒睡梦中的樊涵熙。她知道这是母亲夜里在找水喝了。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桌上的空水杯盛上热水送往母亲的房间。母亲摸索着墙上的开关打开了灯,看到女儿送来的热水,知道她时刻把自己放在心上,情不自禁地说:“我的涵熙知道疼爱妈妈了!”
  学校先后表彰了150名“十大孝星”“道德标兵”。《江汉人心灵成长之路》出版了17集,收录师生撰写的感恩美文3000多篇。
  陪得了孩子,给不了生活。为了生活,家长们奔走他乡,异地谋生。在江汉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母亲们齐聚一堂,同学们庄重而深情地向身边的亲人行感恩之礼,献上一束康乃馨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激。家长们乘兴参观感恩书画展,阅读校园文化宣传栏的感恩美文,走进教室参加各具特色的感恩班会。
  伴随着音乐《懂你》,七(1)班的班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给家长献花,向家长汇报班委会工作,学生们通过主题演讲、才艺展示报告自己的成长与收获,抒发勤奋进取、不懈追梦的感恩情怀。
  一位诗人说,太阳用她的光辉塑造了万物,同时也塑造了自己。如果把这句话献给江汉学校,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江汉妈妈”,涓涓母爱汇聚成大爱的江河。公爹代儿媳领奖杯,人文学家李汉秋“很想亲自参加一次‘江汉母亲节’!”
  85岁高龄的李汉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在石家河文化发源地湖北省天门市江汉学校,连续十八年开展“江汉母亲节”活动,孩子收获了成长与成功,家长收获了感恩与幸福,学校收获了赞誉与口碑。
  李汉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学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11月,李汉秋等18位儒学研究者和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者联合发出倡议,呼吁将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
  江汉学校热烈响应倡议,从2007年5月18日起,把“母亲节”活动由“尝试”做成“常规”,再由“常规”做成养正文化教育“经典”,滋润学生心田。
  2008年3月,学校郑重决定将每年的5月18日这一天确立为“江汉母亲节”。从此,每年的5月18日成为了江汉学校最隆重的节日。
  “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读书。”“汉江母亲节”从感恩日到感恩月到感恩季,再到感恩常态化,让感恩文化穿越时代的隧道恒久流传。
  学校每年从小学、初中、高中分校4000多名学生家长中评选“十佳江汉妈妈”10名,在全校师生集会上给她们颁奖,把她们的事迹整理成“孝雅育人”校本教材,拍摄成专题片在庆典、在校园大屏幕播放。
  “十佳江汉妈妈”,有加工服装的,有搞种养殖的,有卖早点的,有做清洁工的;有身残志坚的妈妈,有组合家庭的继母,有隔代抚育孙辈的奶奶,她们都是普通的家庭平凡的人。
  “老人家!恭喜您有一个好儿媳!”第十八届“十佳江汉妈妈”颁奖现场,颁奖嘉宾对一位领奖老爷爷说。老人是初中分校左瑞泽同学的爷爷,代表左瑞泽的妈妈万敏霞上台领奖。
  万敏霞有三个孩子,她精心呵护眼睛受伤孩子走出成长困境,每天再忙也要孩子阅读一小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面对,接受,改变!当不幸发生时,你与儿子抛弃抱怨,开启精彩!你的坚强,你的付出,让儿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裂缝,而强者是把生命中的缝隙变成光照进来的地方!”
  万敏霞被评为“十佳江汉妈妈”,家人、亲友闻讯无不自豪,很在意这项荣誉对他们家风的褒扬。万敏霞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到现场接受颁奖,全家人一致决定派爷爷领奖。爷爷得知这是一份光宗耀祖的荣誉,毫不犹豫答应露脸替儿媳妇领奖,分享荣光。
  第十八届“十佳江汉妈妈”李淑芳,“继母”是她与众不同的身份,更是她与众不同的品德。为了家庭生存,她和丈夫到拉萨经营电商,选品、接单、打包、搬货、发货,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语言不通就在摊位上自学藏语。为了后代成长,她从外地回到农村老家当家庭主妇,陪着女儿上学、照顾老人。她从未说过一个爱字,却让两个继子在爱里沉醉;40岁出头,成为最年轻的奶奶。对孙子、孙女——继子们的孩子,母爱依旧如井喷一般。为了爱的奉献,她曾被亲生女误解,也有旁人说她傻,但她觉得自己傻得幸福,依旧傻得乐此不疲。
  18届“江汉母亲节”,203位“十佳江汉妈妈”。她们朴实真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呵护自己的子女;她们坚韧顽强,用自己的人生态度教会了子女如何去面对生活;她们勇敢无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给“江汉母亲节”发来贺信,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李尧东到学校为“十佳江汉妈妈”颁奖,湖北省民办中小学教育协会会长曾庆宏评价“江汉母亲节”“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创意新颖,充满激情。”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在学校调研时说:“江汉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教师敬业,校风很好,办出了一流的教育。”全国一批又一批教育同行慕名前来观摩交流。
  李汉秋先生认为,“江汉母亲节”“十佳江汉妈妈”,不仅教育了学生,而且带动了家庭、激励了教师、影响了整个社会。“江汉现象”值得深入研究。他表示,“我很想亲自参加一次江汉母亲节,无奈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只好在期盼中等待”。
  教师有信仰,教育有温度,学生有进步,家庭有希望,民族有未来!学校追求什么,学生就成为什么。
  江汉学校虽然不是实验学校,在充满各种喧嚣的氛围里,善于实验创新,善于总结提炼,教改探索做一件成一件,几乎件件都达到了当今基础教育罕见的高度。
  万流寻踪,王羲之穿越时空用传统文化滋润江汉沃土。“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实现“硬知识”“柔引领”
  “书法节活动,老师和我们同展,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课余生活,我们从中学到了书法知识和技能。”提起刚刚闭幕的书法节,一位学生说。
  5月27日,高中分校博雅厅。江汉学校首届“兰亭杯”书法节落下帷幕。
  字字如梅吐香韵,笔笔似画绽芳馨。学校领导介绍说,此次“兰亭杯”书法节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孩子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热爱,也让教师在书写中不断提升自我。
  开口能说、提笔能写,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提笔能写”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短板,临阵怯场者可谓不计其数。
  书法进课堂,是学校应有之责。如何把书法融入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挖掘传承教育元素,实现“硬知识”“柔引领”,江汉学校响亮地提出“端端正正读书,大大方方说话,工工整整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为人”,持续重视规范汉字书写,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让汉字之韵常新永存,让书写质量助力江汉。
  4月11日,书法节开幕式上,小学、初中、高中三所分校以不同的方式表演了同一主题的文艺节目。
  小学分校表演的歌曲《兰亭序》,优美的舞蹈和悦耳的葫芦丝沁人心脾,书圣“王羲之”也穿越到了现场,与台下六年级学生互动,齐诵《兰亭序》。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像是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让人陶醉其中。
  琴音如潺潺流水,婉转细腻,笛声如余音袅袅,百转悠扬。仿佛将人们带入了王羲之笔下那个诗意盎然的兰亭世界。初中分校表演的舞蹈《兰亭序》,学生们以曼妙的身姿展现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景色,琴声飘逸笛声婉转,流转着墨色和文人雅趣的韵味,传递了兰亭的美景,以及其中流淌的高雅和自然之美。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一支笔,书写千古文字;一张纸,传递百代芳华。在悠扬的古筝声中,师生代表上台现场进行书法展示。瞧,他们从容镇定地端坐在桌前,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力求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示自我风采。老师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书法,更是对中华诗词的敬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执着。
  高中分校诗朗诵《兰亭序》,让现场观众在聆听中感受到的不仅是音律之美,更有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天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许德刚认为,江汉学校举办书法节,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创新,翰墨书香可以为师生厚植传统文化之根。
  一个半月的书法节,学校以“节”为载体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普及活动,引领学生鼓起“敢写”的勇气,实现从“不会写”到“我能写”的转变;培养学生“会写”的实力,实现从“写一写”到“终身写”的转变;激发学生“想写”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5月23日,学校举行硬笔书写决赛,580名同学获奖。小学一到六年级,初中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年级,2300多名学生参加初赛。
  “书香班级”,是班集体最高荣誉,授予各年级比赛总分第一名,全校有8个“书香班级”。
  提笔千斤重,弃笔一瞬间。书法是“真功夫”“硬本领”,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热爱是坚持不懈的动力。高中分校,每个年级的活动长廊都有一块醒目的书法签到牌,小学分校、初中分校,每个年级都有教师书法签到簿,教师每天签到书写一条经典名言。“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写在签到牌、签到簿上,示范在实践中。5月24日,学校举行教师硬笔书写比赛,45名教师获奖。
  “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教师,既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又通过行为“传授品格”。
  从秦岭深处流出的河,浩浩荡荡奔长江而去
  当代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认为,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他说,“‘钱学森之问’问出了千万个答案,我看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教育的缺失。教育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验,教育创新也需要实验。”
  绿树掩映,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茵草地,“羊跪乳恩”的雕塑无声地讲述着美丽的传说;明德楼前,一方勒石展示着“做豪迈的中国人”“追求卓越”的精气神;迎面墙上,“养正求真 感恩博学”八个大字传承着千古文脉……漫步在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校园,品味着花香,呼吸弥漫着感恩气息的空气,你一定会沉醉其间。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如果一所学校是“一滴水”的话,那么整个教育事业就是一颗“太阳”。江汉学校创办十九年来,深耕读书养正沃土,事业发展突飞猛进。这“一滴水”已足够映射出“太阳”的光辉。
  学校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全国首批办学特色示范学校”称号,被湖北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协会评定为“湖北省民办教育最具影响品牌学校”,被湖北省中小学文化研究会评定为“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
  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为6000多名贫困家庭的留守学子圆了大学梦。
  校园足球曾经是一张白纸。如今,足球活动普及率100%,足球爱好者1000余人,俱乐部受训球员400余人。2015年9月,江汉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授予“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年来,学校初中男足10次、高中男足6次以全市冠军的资格代表天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联赛,成绩名列前茅。
  2023年7月,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在贵州兴义举行,江汉学校小学U12棒垒球队代表湖北省参赛,夺得全国冠军。
  2023年10月,湖北省第三届民办学校小学生诗词大会,学校获团体赛冠军和个人十强赛冠军。
  学校董事长武家仿担任湖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达6年,学校校长刘振华被授予“教育家型校长”荣誉称号,老教师伍全山荣获“感动荆楚民办教师”称号,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00余人次。
  离开江汉学校前,我到底还是去了一趟汉江大桥。站在桥上看汉水浩浩荡荡奔长江而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这亿万年前从秦岭、巴山流淌过来的汉江,就像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平静地从村子里走过一样。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奔流到海不复回。汉江正是这样的一条河流。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它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梦想叠加到长江之中,成就了中国第一大河的豪迈壮阔。一条从秦岭深处流出的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
  眼前这恢宏雄伟的气势,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精神,使我深信无疑:没有谁能阻挡汉江的追求,任凭道路曲折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