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竟陵文化 看文旅融合新貌
——探访黄潭镇元春游园台前幕后故事
文章字数:1518
●融媒体记者 邓慧遐
“早就听说知青农场附近的元春游园建好了,这次过来一看,果然风景秀美、人文历史深厚,名不虚传……”5月16日,家住竟陵街道的王女士来到位于黄潭镇黄嘴村的元春游园游览时连声感叹。
步入元春游园,花红柳绿、河水清清,“惟楚有材”地标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凤凰岭松林苍翠,剪石台静卧大地,景观步道依河延伸,元春书屋宁静致远、亭阁古色古香……一派和谐秀美的景色。
“元春游园,因纪念竟陵派文学创始人谭元春而取名。”黄潭镇宣传统战委员刘艺文介绍。谭元春是明代文学家,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 《谭友夏合集》等著作,世称“钟谭”,被称作竟陵学派大师。
黄潭镇是“惟楚有才”发源地。明朝天启年间,社会上称赞竟陵学派的人,引用了春秋时代的一个典故,为钟、谭题了一块“楚有材”的匾额,悬挂在他们兴办的学院门上。此事传开以后,引起了保守派文人的不满。事隔不久,有一位主持乡试的学台乘赴任之便,绕道来到竟陵县,想对钟、谭进行一番刁难。因钟、谭出外未归,他便命人将“楚有材”的匾取下来带走。
钟、谭得知此事,乘快马追上学台乘坐的船只,问何故取走匾额。学台假意道歉,表明他是慕才而来,并请他们上船叙话。叙话之间,钟、谭对学台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最后,学台将这块匾带回去,增加一个“惟”字,使之成为“惟楚有材”,表示要送省府以声钟、谭大名。钟、谭见不能强取,只好作罢。
学台回京后,很快制好了“惟楚有材”的匾额,并在匾额背面题上“辟门吁俊”四个大字,悬挂于武昌贡院。1920年,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在武昌贡院的旧址上建立。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90年校庆之际,“惟楚有材”的牌匾门楼得以重建。这八个字一起,代表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的理念。牌楼附近的那条街也叫“楚材街”了。
如今,“惟楚有材”重回故里,成为元春游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轻时的谭元春性喜曲水流觞、吟诗作赋,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一日,谭元春顺着古道而下,踏进凤凰岭,只见入眼松林苍翠,耳旁鹧鸪声声。此刻,谭元春心境一亮,尘累涤除,决定居留在此默察,行止俨然主人。空旷清寂的风景、荒寒独处的境地,也直接影响了谭元春的文学风格,主张厚今薄古,反对复古守旧,文风求新求奇,一时声名显赫。此后,谭元春在入京会试途中病逝,归葬于竟陵西面白竹台(今黄潭镇黄嘴村)。其墓所在地就是凤凰岭,因形胜宛若凤凰而得名,地势为全镇最高,绵延起伏的丘陵向南北展开,为凤凰的两翅,元春墓则为凤凰之头,面朝西方,上风上水,最是宜人。
沿着凤凰岭前行,一座石头前标注着“剪石台”。明崇祯五年,谭元春过宜城,至涟泗洪龙涡,发现高达五尺的奇石一方,掘其根部,又得一石,空而多窍,“独秀沙隈”“岩壑四周”,俨然三山五岳奇峰异峦的综合缩影。谭元春欣喜不尽,即召百余人掘挽而出,运归故里,筑台供奉。他在得石之前,纳襄阳女名剪剪为妾,石与妾均为元春所心爱,故名“剪石台”。其石每逢气候变化,孔窍“发汗”显潮,则天必雨,农民用以预测,无不应验。听闻黄潭镇打造元春游园,谭氏后人谭守国(谭元)等倍受感动,从岳口徐越村将部分灵石迁移至元春游园,为游园锦上添花。
徜徉元春游园,鲜花、绿树、飞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新景、新貌……游园湖面上,仿佛吹来大师的竟陵学派之风。田园的风光、心灵的宁静,传统与现代融合,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黄潭镇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旅游与休闲共享、生态与人文呼应”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城郊融合发展先行区,缔造和美乡村示范镇”的目标定位,持续擦亮“品黄潭米粉、拾竟陵文化、赏三军菊花、忆知青岁月”四张名片,其中围绕元春游园、元春桥、凤凰岭,规划设计并建成了景观栈道、元春书屋、观赏文化亭等,成为“拾竟陵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旅融合地。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