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03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潭米粉
文章字数:1010
◇廖定军
黄潭米粉是刻在家乡人骨子里的食物,就如同牛肉面之于襄阳人,热干面之于武汉人。黄潭米粉并不如后者那般出名,但对于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孩子来说,黄潭米粉承载了太多关于家乡的眷恋。
小时候爷爷送我上学,总是来两碗黄潭米粉。那时候我想的是,要是每天都能吃上黄潭米粉就好了。幼小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取名黄潭米粉,也不知道和其他米粉有什么不一样。后来菜市场搬迁整改,所有早餐铺都不见踪影。我的心愿还来不及实现,就离开小镇,去了更远的地方上学。
黄潭米粉,诞生在家乡一个叫做黄潭的小镇。粉丝只有绣花针般纤细,汤头,更是黄潭米粉的关键处,用本地鲜黄鳝鱼骨熬成高汤,加佐料熬制的过程中加上少许大米磨成的粉。吃米粉时,用筷子挑起的米粉,被汤汁均匀地裹挟,汤和粉融为一体,有些店里直接将米粉弄成小段,出锅后能直接用勺子吃,一口粉半嘴汤,这便是“糊汤粉”别名的由来。米粉臊子,鳝鱼骨头熬汤,鳝鱼肉可不能丢,腌制好后炸得酥脆,点缀在碗中,少了一样东西,都不能称之为地道的黄潭米粉。
高三时,我发现学校食堂居然开了家鳝鱼米粉的窗口,一勺猪油,一点胡椒粉,撒上葱花,舀起现熬的鳝鱼高汤,猪油的香味被热粉一激,随着蒸腾的热气扑哧一声散发出来,最后点缀上的鳝鱼丝也在汤中游刃有余。高三的早读上得格外早,每次早餐铃响,跟随乌泱泱的人群,我习惯性在米粉的窗口前找到位置,招呼来朋友,把油条泡在汤里,朋友说我是吃米粉的“老油条”。在吃早餐的间隙里,短短半小时也变得很漫长,似乎每天被老师挂在嘴边的考试、排名都不重要了。
记忆中的童年,我对早餐的概念是比较单调的,后来去到其他城市求学,尝到各地的特色早点,相比襄阳牛肉面的“辣”,湖南米粉的“Q弹”,而黄潭米粉则是“细腻”。上大学后每次放假,我常常一个人在镇上的粉馆大快朵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潭米粉的一点一滴都是取之于江汉平原上独有的特产,在家乡人民勤劳的双手下演变成为几代人的回忆。帘外,是行人匆匆,车水马龙。帘内的人,任由热气熏燎下安心地被一碗热汤粉温暖肠胃。不管传承了多少代,黄潭米粉始终浓郁而温暖,如同幼年时的纯真友谊,简单淳朴,不掺杂任何杂质。
从家乡驶出的火车没有目的地,但故乡的味道在我们离家之后依然以强大的生命力勾起我们的味蕾。今年春节前,看到新闻报道黄潭米粉推出了速食装,我和朋友打趣说:“我们也可以把乡愁带上火车了。”虽然味道难以一模一样,但是在异乡的城市角落里,我又品尝到了记忆深处的家乡风味。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