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29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美与共的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文章字数:3456
十年前的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厅座无虚席。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习近平主席在重要演讲中深刻阐述中国的文明观,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
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呈现新格局、新趋势,也面临新风险、新挑战。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文明观凝聚更多共识、激发更多共鸣,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持续贡献着中国智慧。
“那是一场历史性的演讲,现实意义在今天更加凸显。”当年在现场聆听演讲的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尽管(各国)文化、宗教、种族等各不相同,但人类命运与共。”
“促进相互了解、和平与友谊”
在洪都拉斯西北部的玛雅文明古城科潘遗址入口,立着一尊精巧的龙头雕像,高昂的圆头鼻子和卷曲的龙须与“中国龙”神似。雕像旁的解说标识牌上,写着一对考古搭档的名字:李新伟和拉莫斯。
作为中国与洪都拉斯联合考古项目双方负责人,两人对于文明的理解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李新伟认为,研究文明必须拥有国际视野,中国的文明观以平等为基础面向世界。在拉莫斯看来,“洪中文明有差异,双方考古方法不同,但合作中总能达成一致”。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十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这样阐释文明的意涵。
十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寄语中美两国人民要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时,强调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正如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的观察,这样多层次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将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也将促进相互了解、和平与友谊”。
这个春天,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更多的友谊种子正在播撒。
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兵马俑亮相“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又一扇窗口。据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介绍,兵马俑是陕西最受海外欢迎的文物,近年来在秘鲁、英国、泰国等国展出,吸引参观人数累计逾百万,“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法国凡尔赛宫,70多件艺术珍品刚刚被精心打包运往北京,即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上展出。这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的一项重磅活动,策展团队对展品精挑细选,旨在呈现双方在科学、外交、艺术创作等领域广泛交流的历史。法方策展人、凡尔赛宫文物部负责人玛丽-洛尔·德罗什布吕讷告诉记者:“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盛举。”
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提出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同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文交流不断丰富,中外伙伴在交流中相知相惜,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
“新丝路”也是一条“文化丝路”
东非国家乌干达,45岁的培训师马丁·奥科埃德通过远程教育模式传授基础医护知识,填补该国一些地区的医疗服务空白。奥科埃德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的长城奖学金,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信息和通信技术。他对记者说,这一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的项目“影响未来几代人”。
肯尼亚基西大学讲师阿塞纳丝·马奥贝也是长城奖学金获得者。2019年在中国学习期间,她在上海参与社区工作,在山东农村见证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学习基层治理经验。她说,与她同一批的长城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就职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等不同领域,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对他们投身本国发展很有帮助。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宣布,将长城奖学金名额由每年25人扩大为75人。这一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奖学金项目被联合国官员称为支持“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互通互鉴、携手前行,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和成功经验,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秘书长杜越说,以人为本,通过提供教育、技能和技术提升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中国倡导的发展观、文明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非常契合。
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中国同中亚、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唐朝时期,长安城里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在十年前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娓娓道来古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互动的恢弘历史。
对习近平主席描绘的古丝绸之路联通东西的繁荣景象,博科娃印象深刻。“那是一条贸易和经济的交流之路,也是一条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之路。”
博科娃去年来华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今日中国同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有了更深入了解。推广杂交水稻、菌草种植技术,修建开通多条铁路和班列,推动鲁班工坊和各类教育培训项目落地……十年间,“一带一路”合作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造福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民生。
博科娃认为,这条“新丝路”也是一条“文化丝路”。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博科娃看来,这场联合“申遗”是中国对保护文明与协同发展的又一贡献。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达成一系列共识,包括继续巩固文化、旅游等人文合作,中方还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重视文化和文明。”博科娃说,“只有不同文明深化交流,人类才可能实现文化、科技和知识的繁荣发展。”
“每一句话到现在都不过时”
中法文化旅游年另一场特色活动“遇见拿破仑”展览即将在北京举行。展品中有一张羊毛真丝挂毯,描绘的场景是拿破仑在一场关键战役后,为自己的卫队颁授荣誉佩剑。
拿破仑一度仗剑称雄,最终落败于滑铁卢。他在同法国诗人丰塔纳的对话中承认:“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十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拿破仑这句话并指出,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当前,世界和平依然笼罩在阴霾之中,乌克兰危机延宕不止,巴以局势骤然升级,恐怖袭击时酿惨剧。向更深层次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死而不僵,挑起新一轮“文明冲突”正成为蓄谋者的幌子和工具。
“那场演讲中的每一句话到现在都不过时,我们依然面临相同的问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误解、不合作。”博科娃说,“习近平主席推动文明对话、尊重文明多样性的理念,对当下至关重要。”
文明的力量,是维系和平的力量,至柔至刚。从主场外交到出访国外,从双边晤谈到多边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一次又一次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要义:“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认为,习近平主席所阐释的中国文明观,有助于国与国之间消弭矛盾,这种推崇“坐下来平等协商”的文明观与“拳头大就可欺负弱小”的价值观截然不同。
从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到在乌克兰危机中多方奔走穿梭外交,再到为推动巴以停火不懈努力……中国为化解冲突而呼喊,为促进和平而奔走,为推动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持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塞内加尔通讯社前总编谢赫·恩迪亚耶认为,中国提出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有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彼此认识、减少误解偏见,为不同文化包容共存带来新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智慧启迪。中国将继续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文明力量。据新华社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