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1日
深耕“一篮菜”富裕一方人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观察
文章字数:2442
  ●融媒体记者 吴述明
  初冬时节,驱车从城区出发,沿荷沙公路一路向西,沃野披绿装,满眼皆生机。
  露天蔬菜迎来一年中丰收的光景。来来往往的物流车,承载着村民的喜悦。
  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从“小打小闹”到集中连片,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带富一方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锚定建设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目标,持续深耕“一篮菜”,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数据显示,我市蔬菜年种植面积超过42万亩,总产量120万余吨,带动20余万蔬菜相关从业人员勤劳致富,菜农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科技助力
  蔬菜种植走向规模化
  自动育苗播种机有序运转,工人将穴盘放入机器,点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
  完成播种的穴盘随后住进联栋温室大棚,在技术人员的贴心照顾下,一株株蔬菜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环顾大棚,湿帘降温、自动喷灌、水肥一体化、供暖补光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科技范”十足。
  这里是湖北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工厂”。
  “以前蔬菜苗只能从外地买,价格高到1元甚至1.5元1株,买回来还容易水土不服,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全年育苗,品种达到30余种,年育苗4亿株,可服务5万亩农田。”公司董事长吴汉平说。
  铭禾农业所在的多宝镇,是我市蔬菜种植大镇,以前,种菜局限于各家各户菜园子里那一亩三分地。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农业机械化的进步,蔬菜种植迅速迈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左右。
  拖市镇何场村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3010亩,占该村耕地总面积的65.81%。
  “我们村拥有大型耕整机、施肥机、播种机、覆膜机、土豆收获机等农机300台以上,无人机专业服务队10个,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清说。
  “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促进了蔬菜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市蔬菜办主任肖杰介绍,我市蔬菜生产已逐步由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全市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3个,蔬菜年引进推广新品种1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菜-粮、菜-粮-菜、菜-菜等多种模式,既保“粮袋子”,又富“钱袋子”。
  目前,我市已形成30万亩天西露地蔬菜、1万亩城郊设施蔬菜、2万亩精品水生蔬菜、2万亩地方特色蔬菜等4大蔬菜板块基地;全市涌现出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镇10个、千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村50多个,5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130余家。
  广开渠道
  销售版图不断扩大
  11月,蔬菜采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天门,大货车往来不息,载着萝卜、花菜、甘蓝等各色鲜蔬奔向远方。
  在多宝采购白萝卜的客商陶建波说:“这边的萝卜品质好,长得顺溜,到市场上也好卖,基本上一车30吨的萝卜,一天就卖完了。”
  线下大宗批发繁忙,线上精品零售火爆。
  湖北领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活保障服务。2020年以来,该公司与盒马鲜生等社区电商平台合作,公司孵化的花菜、萝卜等6个单品进入平台销售前3名。
  除了传统的“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营销模式,近年来,“供给蔬菜加工产品的连锁餐饮业中央厨房”“借助第三方平台网上经营销售”“新型社区营销+周末采摘”等新型销售模式爆发出的活力越来越强,我市蔬菜销售版图不断扩大。
  同时,我市与深圳望家欢集团共建的“农商天下-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农商天下”线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数字赋能农业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全流程,助力蔬菜产业行稳致远。
  走得远、卖得好,稳定的品质是第一位。
  我市制定了花椰菜、西红柿、白萝卜等优势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并推进实施蔬菜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增效“三增三减”健康栽培技术,近5年,共创建省部级蔬菜标准园6个,规模近2000亩,辐射带动近万亩。
  同时,我市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已在天西六镇布局主要蔬菜产品产地全智能环境数据可视化监控网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64%,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二品一标”认证蔬菜产品18个,其中绿色食品1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
  此外,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天门蔬菜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壹品天门”正式发布,授权使用企业已达17家。
  延伸链条“接二连三”增效益
  位于天门高新园的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恒温车间内,切割好的萝卜、豆角、黄瓜等蔬菜,在3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上筛选、清洗、腌制、称重、包装,“摇身一变”成了各种泡菜。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红日子的泡菜不仅走进了各大商超,而且“飞”上了厦航、南航的客舱,成为航空餐配套食品。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
  与此同时,红日子瞄准市场需求,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征地300亩,建设绿色蔬菜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加工转化农产品30多万吨,带动蔬菜等种植面积20多万亩。
  在张港,鑫天公司主推的调味毛豆、卤汁花生、冷冻花菜等深加工产品畅销180多个城市。今年,公司计划上马5条花菜加工生产线。
  “花菜经过清洗、高温杀菌、冷却、速冻、包装后,加工成半成品,进入冻库保存,每斤能卖到4元。”公司行政总经理涂飞介绍,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90天可以加工处理1万多吨花菜,至少“消化”5000亩的产量。
  只有走精深加工之路,才能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外引内培,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蔬菜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蔬菜加工类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1家。
  “接二连三”,效益倍增。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还助推了农旅融合发展,为群众增收带来新机遇。
  每到千禧果成熟时节,位于黄潭镇白龙寺村的群星泽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前就停满了车辆。
  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建设了390亩设施果蔬基地,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城郊采摘游”目的地,年旅游人数2.4万人次。
  我市现有2家省级蔬菜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农户470户,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