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6日
水府庙村:“三把金钥匙”开启振兴路
文章字数:1571
  ●融媒体记者 吴述明
  金秋十月,走进黄潭镇水府庙村,绿树红房掩映,良田碧水相依,产业蓄势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水府庙村通过建强支部、引育产业、盘活“家底”,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建强支部 凝聚干事合力
  水府庙村,地处黄潭镇郊,辖7个村民小组,1680人,耕地面积2162亩。
  以前,村集体仅靠着出租闲置场地勉强收入5万元,如今,闲置场地被用来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集体收入反而节节攀升,今年有望突破20万元。
  村还是这个村,地也是这块地。为何发展“两重天”?
  “选好‘领头雁’,配强‘好班子’,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黄潭镇党委组织委员罗红军说。
  2014年,村党支部为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经多次做工作,动员本村在外经商人士吴卫军回村担任村干部。彼时,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一辈的人以种植小麦、黄豆等传统作物为主,收入微薄。吴卫军带头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迈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2018年,吴卫军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以“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为切入点,带领村党员干部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和外出参观考察,不断提高村“两委”思发展、谋发展能力,凝聚干事创业的动力与合力。
  此外,该村以“123”人才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招引能人回乡兴业。2018年,村干部多次上门拜访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吴葵,邀请她回家乡投资,最终成功引进花卉种植项目。
  引育并举 发展特色产业
  “如何突破村集体增收的桎梏?还是要靠产业。”吴卫军思路明确,水府庙村有G348国道穿境而过,距城区仅10分钟车程,发展特色种植优势独具。
  打好区位优势牌,近年来,水府庙村相继引进落户特色农业经营主体7家,共流转土地1552亩,发展起葡萄种植、草莓采摘、瓜果采摘等一系列农旅产业。
  引得进,还要能留下,发展好。
  迈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满成2019年来到水府庙村,流转500多亩地种蔬菜,现在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周边好几个村,总共1800多亩。
  “在这边创业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曾满成说,“村里对我们是全力支持,比如到蔬菜采收季,地里需要大量工人,我最开始人生地不熟的,都是村干部帮忙组织。”
  吴葵也深有感触,“如果说最初回来是因为乡情感召,而能扎根发展,还是因为村里干事环境好。”
  水府庙村积极争取国土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一对一”模式,由一名村干部帮扶一个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合作社证照办理、土地流转、贷款协调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还及时推送气象预警、市场销售信息等,主动帮助申报惠农政策补贴,争取农业部门技术支持,调解劳动矛盾纠纷,全力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产业发展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稳步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全村7家农业市场主体常年吸收本村200多名劳动力务工,村民既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以上。
  盘活家底 唤醒“沉睡”资源
  水府庙村7组,鱼池水波粼粼,三五人悠闲垂钓,小游园绿意盎然,风景如画。
  “以前这里是四个小塘堰,被低价承包出去,一年租金不到2000元。”吴卫军介绍,“后来村里通过‘三资’清理予以收回,同时对其进行清淤改造、环境治理,重新规范发包后,这个鱼池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现在鱼池面积有26亩,水质好,环境也好,用来发展休闲垂钓很受欢迎。”养殖户陈国清说。
  “三资”是农民关心的热点,也是农村信访的焦点,管理不好,就会成为矛盾热点。
  近年来,水府庙村对村集体“三资”进行全面清理核查,收回被占用的场院2处、低价承包的鱼池24亩、荒废的堰塘8亩、集体林地6亩,同时,做好闲置资源再利用文章,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
  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服务村民更有底气。如今,水府庙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亮丽整洁,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