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8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桥村“变脸记”
文章字数:1733
●融媒体记者吴述明
开栏语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党建是整个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持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夯实,为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党旗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报道我市抓党建夯实基层基础、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等方面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整齐排列的两层小楼,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房前还有鲜花、草坪、绿植点缀……
金秋十月,驱车从城区出发驶上001县道,沿线村庄星罗棋布,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卢市镇大桥村让人眼前一亮。
难以想象,这里的环境曾经也是“脏、乱、差”。从“灰头土脸”到“清新靓丽”,大桥村走过了怎样的蝶变之路?10月16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正是中稻收获的季节,大桥村3组,不少村民忙着晾晒稻谷。
“地里收割完,拖拉机直接运到家门口,趁着天气晴好,往门前水泥地一铺就行了,别提多方便。”村民吴泉中乐呵呵地说。
吴泉中今年79岁,和老伴种了上十亩水稻,“以前路没有硬化,晒场是土垫的,高低不平,大部分还被菜园子占据,运粮食只能用板车拖,甚至要跑到公路上晒,费劲又不安全。”
村党支部书记范文科介绍,大桥村曾经是市级重点贫困村,经过脱贫攻坚,村里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不少短板,环境卫生也较差。
近年来,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乡村建设。
想做的事很多,但资金有限,怎么取舍?“不搞花架子,钱要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范文科说。
村党支部通过召开“屋场会”“院子会”等,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收集意见和建议20余条,主要集中在道路硬化、沟渠清淤等方面。
方向明确,说干就干。该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00余万元,先后建设通组公路7.5公里,拓宽道路900多米,疏浚沟渠约5公里,建设生产路约2.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50余盏。
“我们还重点解决了污水处理问题,每家每户接入污水管网,再利用‘小三格+大三格’进行集中收集处理,现在村民都用上了干净的水冲式厕所。”范文科介绍。
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桥村成功实现第一次“变脸”。
干群齐心扮靓美丽家园
硬件好了,“软件”也要跟上。去年,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启动,村党支部抢抓机遇,展开人居环境整治。
“不拆,这也是花了不少钱建的。”整治“战役”刚打响,阻力就接踵而至。
不少村民房前有废弃的猪屋、鸡棚、收拾屋等,还有老人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建个简易房子独自居住。
“拆是最难的。”范文科坦言。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里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并选择3组为示范点,先行小范围突破。
关键时刻,老党员率先站出来。“就从我家开始拆。”74岁的吴作荣表态,随后还与其他党员一起,志愿上门入户讲政策、做宣传。
干部带头干,党员主动干,村民从“不让整治”到“看着整治”再到“一起整治”,散落在房前屋后的各类杂乱建筑物被“一扫光”。
吴元寿和老伴原本住在一个瓦屋,房子老旧,还有安全隐患。通过村干部和左邻右舍做工作,这次终于下决心拆除旧屋。“从拆旧房子到新房施工,湾里的人都主动来帮忙。”吴元寿感动地说。
拆通透后,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晒场、“小三园”、生态停车场,设置了固定的垃圾投放点,杂乱土院子变身“美丽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全民参与让乡村“美丽常驻”
美丽乡村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大桥村配备2名专职保洁员、1名公厕清扫员,对村内公共卫生开展常态化保洁。村党支部与湾小组签订房前屋后清洁卫生“三包”责任书,将建设成果移交湾组,每项资产明确到具体责任人,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绿色财产。
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兑换制”,该村还对村民房前屋后整治情况进行量化评比,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让美丽“常驻”,靠制度也靠自觉。
村里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表扬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设立文明“红黑榜”,利用公示栏和微信群,“线上线下”表扬文明行为并曝光不文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明乡风。
村民何小望以前不怎么操心清洁卫生的事,现在,她每天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义务帮常年在外的村民管护庭院。
“生活环境这么好,我们应该珍惜爱护。”何小望说。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