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昔日南下“淘金”今朝返乡逐梦——
万千“归雁”助力服装产业“聚变”
文章字数:1696
  ●融媒体记者吴述明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天门人为了生计南下广东“淘金”,从进制衣厂打工到自立门户当老板,几十年沉淀下来,成为广州服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疫情等多重影响,数以万计服装产业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助力我市服装产业蓬勃发展。
  从少数人的尝试到多数人的选择
  服装产业街“一铺难求”
  侯口街道长湾社区4组,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楼房,一楼大厅被一排排放着各式女装的货架占满,二楼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这里是42岁的服装电商老板曾莉红租用的“运营中心”,她在拼多多经营着两家女装店。
  曾莉红18岁就离开家乡南下广州务工,做过制衣工,也办过服装加工厂,经营过批发档口。
  电商兴起,传统批发生意面临转型。2019年,曾莉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返乡创业,“当时长湾社区还只有零星几家制衣作坊。”她说。
  岳口简优服饰的老板高文涛回来得更早一些。2018年6月1日,他从广州回到家乡。两个月后,在镇区一个原本规划做建材生意的市场租了5个商铺开始从事服装生产。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文涛也曾一度面临困境。“独木难成林,没有产业生态,工人难招、订单也不足。”
  “冷清”没有持续多久。2020年开始,各类服装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曾莉红和高文涛身边冒了出来。
  短短三年多,长湾社区聚集各类服装经营主体226家,门面均爆满,尤其今年春节后更是“一铺难求”;岳口建材市场变成了服装产业街,吸引百余位服装老板扎根逐梦。
  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市承接服装行业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近2万人,现有服装企业4000余家,其中服装电商3284家。去年,全市快递量位居全省第六,增幅全省第一,其中85%为服装。
  从家庭需要到产业召唤
  “家乡的新厂房宽敞又明亮”
  熨烫、查货、剪线、钉扣、打包……每天上午8时许,长湾社区居民周峰和丈夫便忙开了。
  周峰和丈夫在广州从事服装行业多年。2017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周峰一个人先行返乡,进企业谋了一份稳定的工作。2020年,看到社区服装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她说服丈夫留下,开了一个专做服装尾部工序的小厂。
  和周峰一样,照顾家庭曾是大多数务工人员返乡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我市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如今主动返乡创业就业成了一种潮流。
  6月20日下午,在市起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打包,一件件女装通过快递公司,将被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2021年4月,80后青年费文关掉广州公司,返乡与几位朋友一起创立起点。他看中的是天门的成本优势。
  费文算了一笔成本账:在广州,场地租金每平方米35元左右、人工工资6000元起、加工费每件10元起,而这些费用在天门仅为7—8元、4000元起、7—8元。“天门的综合运营成本比广州低50%左右。”
  费文一口气在侯口街道租下3万平方米的场地。“处处宽敞又明亮。”他说,这在广州根本不敢想。
  如今,起点建起一条服装产业链,从辅料采购到包装发货,服装生产全流程都能在厂区闭环完成,年产值达7亿元。
  从部分转移到全部回归
  “把生产线也搬到天门来”
  6月21日,在新同发辅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随着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行,各式各样定制化的包装袋、商标吊牌逐一诞生。
  新同发辅料在广州有3家门店和一间工厂。老板彭平波从事服装辅料生意十多年,一直深耕广州市场。
  2020年初,彭平波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家乡服装产业发展前景怎么样?物流是否方便?购买面料、辅料是否便捷?他四处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国投产业园,是入驻园区的首家服装辅料企业。
  “刚开始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天门能不能承载这样一家辅料店。没想到生意非常火爆。”彭平波说,回来3年,他在天门及周边新增门店8家,单家门店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近年来,服装从业人员持续回流,市委市政府抢抓时机,将国投产业园打造成承接服装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园区。同时,设立2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物流、税收、租金、用工等方面给予支持。
  今年,彭平波在园区新租下3500平方米的厂房,将广州工厂的生产线全部转移回来。“生产线今年5月投产,可日产20至30万套(包装袋+吊牌),供不应求。”
  “做出这个决定,政策利好是一方面,我们更看重的是天门服装产业的潜力。”彭平波说。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