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6日
在茶香中品读经典
文章字数:1407
  ◇沈冬梅
  近日,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茶经》播出,为观众奉上了一期“茶香飘溢”的节目。一部只有7100多字的《茶经》,为何能跻身大多为鸿篇巨制的《典籍里的中国》?这期节目给出了亮眼的答案。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首。而这一切,都源起于陆羽的《茶经》。
  彰显实用价值
  《茶经》提倡清饮,除了调味的盐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葱、姜、枣、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饮从羹饮方式中脱身而出,更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脑、明目、强身等效果更加彰显。所以《茶经》问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饮茶矣”。
  同时,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他考察并躬身实践的种茶、制茶、鉴茶的技术,为南方适茶地区开始种茶提供了技术指导。饮茶人群的扩大与饮茶量的日益增加,茶叶生产、贸易相应扩大,茶的大面积种植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茶经》其功一也。
  《茶经》还提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制作春茶,使得茶叶从早先多为附尾于农事结束之后的秋茶,转而以春茶为贵。“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提升了茶的自身价值,使其商品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得以产生和实现。
  演绎文化内涵
  《茶经》提炼了茶的文化内涵,同样定义了茶的文化属性。《茶经·一之源》阐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将“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性与人的美好品行联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内涵。从此,茶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嗜好物品,还是“精行俭德”之人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经》定义了
  茶的社会属性。陆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表明了他对茶可以凭借《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此外,陆羽设计的风炉一足之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了他对社会和平的向往。这种社会责任与理想担当,在古往今来的许多茶人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呈现茶艺道
  陆羽给出了茶艺道所包括的各方面内容: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饮用原则、茶具简省原则等,可以说,《茶经》定义了茶的艺道属性。后世茶艺道的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茶艺道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茶经·四之器》详细介绍了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注重茶具形式与内容蕴含之美的协调与统一。《茶经·五之煮》系统介绍了唐代末茶煮饮程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华→分茶入碗→趁热连饮。《典籍里的中国》这期节目,直观生动地呈现了陆羽所讲述的茶艺道。
  解读历史地位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被人奉为茶神、茶仙。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终成经典。明陈文烛《茶经序》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祠可也。”认为人需要饮食才能存活,陆羽《茶经》使天下知饮,功绩不在树艺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据《人民政协报》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