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9日
提高比较效益,稳住“米袋子”
——我市春耕粮食生产见闻
文章字数:2285
  ●融媒体记者吴述明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眼下正值春耕忙碌时,是确保全年粮食稳产的关键时期。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袋子要满,但对农民来说,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收益低,缺少吸引力。
  如何稳住“粮袋子”,又鼓起“钱袋子”,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3月中旬,记者在多个乡镇进行蹲点调研。
  “小户”变“大户” 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秧苗要精心呵护,冷了要盖好农膜,热了要注意通风。”春雨蒙蒙,3月18日,在石家河镇唐店村,世宇家庭农场老板李电平放心不下,来到地头转转。
  15亩育秧田里,青绿的秧苗正拔节生长。“去年种了900多亩早稻,今年计划扩大到1400亩。”李电平说。
  春色挡不住,新苗破土出。石家河镇、佛子山镇是我市早稻种植大镇,今年,两地早稻面积均呈增长态势。
  “预计今春早稻种植面积2.6万亩左右,比去年略有增长。”石家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田利刚介绍,其中,13家农业合作社早稻种植面积占到全镇一半以上,是绝对的种粮主力。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实行早晚双季稻轮作,对粮食增产有重大意义。但自 20 世纪80年代双季稻产量达到巅峰后,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恢复双季稻。
  “农资、用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各项成本上涨,挤压了种粮的收益。”佛子山镇人大主任方时雨分析,与一季稻相比,双季稻在插秧及收获时节,遭受自然灾害风险较高,个体农户难以承受。
  “积极培育种粮大户,通过规模化种植获取效益,才能保证种粮积极性。”方时雨介绍,有了规模,采购种子、农资等能有议价权。而村民把土地流转后每年固定得流转费,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又是一笔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段银庭说,市财政列出4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100元/亩大田的标准对早稻育秧环节予以补贴,补贴对象均为种粮大户,引导早稻规模化种植。
  提高耕地质量 亩均增效150元以上
  3月15日,走进黄潭镇危湖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田平整成块、道路循环畅通、渠道水清景美。
  农户曹北强正在田间管护自己的60余亩小麦。过去,这些田地是曹北强的“烦心田”:“种地靠天吃饭。天气好,一亩田能有400公斤产量,1000元左右的收入;天气不好,产量减半不说,价格还压得低。”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老曹的烦恼大大缓解:机耕道、机耕桥修通后,即便遇到雨天,收割机也能及时下田收割,再也不用看老天的眼色了,明年会想办法多种点地。”
  看天吃饭是千百年来农户的心头患。由于耕地质量不高,很难机械作业,农田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旱涝保收是一种奢望。
  近年来,我市抓住农闲时机,通过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布在黄潭、渔薪、横林等十余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13.89万亩,所有项目将于4月底完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孝贤介绍,届时,全市高标准农田将达171.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7%,越来越多的农户能实现旱涝保收。
  据统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项目区比建成前每亩综合降本增效150元以上。
  穿皮鞋育秧 科技助力减轻种田负担
  高标准育秧大棚整齐成片,生态杀虫灯、智能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最近气温骤降,大棚里的秧苗一点不受影响。”合作社理事长鲁文武满脸自豪。一般来说,早稻育秧从3月开始,这个阶段容易受“倒春寒”影响,出现烂秧死苗,影响后期产量。“有了可以调节温度、湿度的育秧大棚,就不用担心了。”
  “一个大棚占地约半亩,可同时放置1300个秧盘,省工省时,作业环境也大大改善。”鲁文武笑言,“我们现在是穿着皮鞋育秧。”
  与一季稻相比,双季稻遭受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减负担、控风险,少不了农业机械、农业科技为“硬核”的农业现代化。
  耕整机、插秧机、喷洒用的大型远程遥控无人机……在佛子山镇陈场村斌波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台台“铁牛”枕戈待旦。
  “如今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农忙时300多元一天都请不到人,机械种田是必然。”合作社负责人吴斌波说,合作社拥有各种大中型机械设备30余台套,作业项目涵盖水稻生产全过程,这是合作社种植2000多亩田的底气。
  “通过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可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产出能力,更能确保种粮的效益和品质。”段银庭介绍,目前,全市小麦、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9%、88.6%。
  订单种植 稳住农民种粮收益
  3月19日,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车间里,一边在紧张生产,另一边,工人正在实施烘干及包装技改扩规项目。
  “增加烘干设备主要是提高公司社会化服务能力,在满足日常生产需要的同时,为更多农户提供免费烘干服务。”公司总经理吴志雄介绍,项目完工后,日烘干稻谷能力从3500吨提升到5000吨。
  过去,农户在粮食收获期遇到极端天气,因不能及时晾晒、入库,会造成大量粮食变质、变坏。为此,庄品健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包括粮食清整中心、烘干中心、控温绿色储粮设施等,大大提高粮食收储效率。
  “低温循环烘干技术将稻谷受热温度严格控制在35℃以内,整体出米率比传统晾晒粮食提高一两个百分点,品质明显提高。”吴志雄说。
  庄品健公司稻谷年加工能力80万吨,已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
  “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吴志雄认为,发展优质粮源基地,是提升粮食品质的法宝,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
  “我们建立了优良品种推广价格引导机制。”吴志雄介绍,以“石家河土城珍米”这款产品为例,基地订单按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比常规优质稻每斤高出0.6元至0.7元。
  该公司建成高标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并大力发展优质稻订单种植。去年,庄品健优质稻订单面积达40万亩,带动农户43605户,每亩增收200元至300元。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