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9日
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助力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969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
  2022年,国家赋予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任务。武汉都市圈九市在高位推进同城化进程的同时,通过推进创新平台共建、研发项目共谋、创新主体共育、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活动共办等“五共”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同兴,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以来,我们在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调研中发现,都市圈科技同兴还存在高效协同的规划推进机制不健全,整体联动的方法路径有待明晰,协同创新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一是谋远协同创新总体规划。聚焦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深度谋划,助力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二是谋深协同创新专项规划。围绕《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致力合建制造业产业园区等,分类编制科技、教育、人才专项规划。三是谋实协同创新区域规划。围绕区域合作重点方向,重点完善提升光谷科创大走廊、车谷产创大走廊、航空港经济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鄂州、黄冈、咸宁“科创飞地”等区域规划,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制造三条创新产业带。
  二、强化政策协同。一是协调人才政策。在人才户籍制度、企业举荐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同突破。二是拓展投资政策。重点支持补链、延链、强链型投资活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三是优化产业政策。遵循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防止形成无序竞争、低端化布局。
  三、强化组织联动。用好“联席会—武圈办—专题工作组”机制,形成共推科技同兴的强大合力。一是向上全力争取。争取国家和省在规划指导、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改革示范等方面,加大对都市圈科创支持力度。二是各市整体联动。推动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武鄂黄黄”重点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推广复制“五共”合作机制。三是小组重点突破。工作组应对表总体建设方案和具体项目,列出计划,明确机制,制定清单,挂图作战。
  四、强化落实落地。一是放大“强区”动能。在武汉提高所打造“13、22、91”区级经济格局含新量的同时,推动黄石,大冶、仙桃等国家级创新型市县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做强“壮核”功能。以武汉新城为重点,拉开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建设框架。三是做实“带圈”效能。加强“1+8”城市联动,共研制定五年规划、三年方案和年度计划,推动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大变样。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