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9日
民国时期的天门中学
◇郑福平
文章字数:1498
  天门曾经有一个中山公园,地址就在元春街六十一号以及周边的部分地段。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专员石毓灵兼任县长,他组织并主持修建了中山公园。
  元春街六十一号如今是华泰中学的校址,也是老天门中学所在地。也就是说,这座鲜为人知的中山公园记载了一段民国时期天门中学的历史。
  石毓灵在天门四年期间,见天门中学东面和北面,古建筑残留的破碎砖瓦东一堆西一堆,野草杂乱,一片荒凉。他要改变这里的面貌,把废墟变成公园,并取名:中山公园。石毓灵向社会贤明人士、城镇商户募捐,动员民众做义工,亲自参与设计和指导施工。把学校的北面改造成苗圃用地,东面整理至丹台古井。古井东边是一个叫“张家湖”的湖泊。湖的西面至西城门没有民房,只有公园和学校。如今的居民房屋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天门大桥时的搬迁户。
  当时人们用碎砖瓦修建人行道,建休息亭,设置了溜溜板、滑滑梯、秋千等娱乐设施,栽种花卉、树木,在公园的北部建了一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堂”。初步建成的公园很简朴,没有争奇斗艳的景观,只有春风悄悄地跑来。修建中山公园时,“天门县立初级中学”在第三次停办期间。建设公园没有占用学校场地,学校置身公园内。当年,学校把通信地址写为:天门城内中山公园。它彻底改变了天门中学东、北方向茅草丛生的乱象。师生、市民在公园草坪休闲、娱乐,置身绿地与鲜花丛中,心旷神怡,其乐融融。
  在那段艰难曲折的岁月里,天门中学也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历程。民国元年(1912年)胡子明、沈肇年在校士馆创办“天门中学堂”,学校名字后来有过许多变化,但民众总是习惯地亲切称呼:天门中学。天门中学首次创办后,受教育经费短缺、战争等原因影响,曾四次停办。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年) 10月,保卫武汉战役失败,日军逼近天门。师生们悲壮上完最后一课,学校解散,这是天门中学最后一次停办。12月日军攻占县北重镇皂市,次年初天门沦陷。日本鬼子到处抓劳工,十几岁小孩也被抓走。天门书院被夷为平地,校士馆曾被日军当作马棚,中山公园成了放马场。日本的侵华战争,扰乱了民众简单平静的生活。城区人口锐减,市场萧条,民众生活举步维艰。
  天门中学停办第五年,汪伪县政府于1943年春季招生了一个40多人的初中班。该班开始在城外原西关庙上课(今西关小学),年底又招生了一个班。第二年秋季转入城内天门中学原校士馆校区,城外学生每天上学与放学回家时,都要经过城门口鬼子岗哨。1945年日本投降,民国政府接管学校,这个班的学生是天门中学第五次建立后的首届初中毕业生。
  在胡德胜先生的帮助下,笔者联系了90多岁的46届初中生严肃老师和47届初中生吴曰芹老师。严老师和吴老师热情地介绍了当年的情况:他们在天门中学读书时,中山公园已经遭受了日军毁灭性的破坏。除“中山堂”和“丹台古井”尚存外,公园其他设施荡然无存。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两位老人依然对“中山堂”有着深刻的记忆:“中山堂”比教室大,班上同学有时在周末,会去“中山堂”开展文艺活动。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天门中学,派于盛兹任校长,邓仲禹任教导主任,学校进入正常教学。秋季开学招收了初中、高中新生,结束了天门中学过去不办高中的历史。上级将中山公园的大部分区域和“张家湖”作为天门中学用地,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天门中学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回首往昔,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天门中学虽遭遇困难多次停办,但春弦夏诵、教行化美的精神始终未曾间断过,寰宇同风,于斯为盛。
  从学宫到书院,古老的碎砖虽饱经风雨沧桑,却也缉熙于光明,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2022年天门中学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展望未来,天门中学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为天门中学1977届校友)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