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帅
16年,他改变了一个乡镇福利院的陈旧面貌,让每一位院民住得安稳舒心;16年,他用质朴大爱温暖一个个孤寡老人,用心用情扮演着孝子的角色,为老人们撑起一个“家”。他,就是石家河镇福利院院长杨新川。
多年来,杨新川把石家河镇福利院当家,把院民当亲人,让数百名孤寡老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不久前,杨新川获评“天门好人”敬业奉献之星。
发展院办经济,让院民过上好日子
2005年,在北港湖村任职33年的杨新川接受组织安排,到石家河镇福利院任职。初到福利院,眼前的一幕让他打起了“退堂鼓”:一所由旧校舍改造而成的残破院子里,老的老、残的残,条件这么艰苦,我能胜任吗?然而,当看到院民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杨新川坚定了留下来的想法,并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让福利院大变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我过来不是来当领导的,是来给大家服务的。”任职发言时,杨新川的一番话,赢得了院民们的热烈掌声。
福利院100多个院民,每天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消耗量大,开支大、底子薄,如何让院民过上好日子?杨新川很快就有了主意:发展院办经济。他带着福利院职工和院民一起,开荒种菜,整塘养鱼,养牛养猪养鸡,热热闹闹办起了产业。如今,福利院有精养鱼塘20亩,年产鲜鱼1万余公斤,蔬菜基地8亩,年产蔬菜2万余公斤,还有养牛养猪养鸡的产出,主要供应院民生活需要,多余部分对外销售,每年可获纯利润将近20万元,既保障和改善了院民生活,也增加了集体收入。
院办经济的成功,让杨新川任职之初立下的誓言逐步实现。现在,院民们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宿舍里空调、电视一应俱全,卫生间配备了热水器、坐便器,活动中心有棋牌等设施设备,极大地丰富了院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里吃住安心,杨院长和工作人员把我们照顾得很周到,真是没想到自己有这么好的福气,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80岁的院民汪其林老人激动地说。
真情守护,用爱撑起一个“家”
因为福利院工作的特殊性,杨新川尽心尽责,从来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白加黑,五加二”对年过花甲的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起床,首先到院里巡视一遍,再到后院喂牛喂猪喂鸡,再到菜地忙碌,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福利院安全主任、院长助理彭迎彬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杨新川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2016年,福利院被洪水围困,最深处近1米。杨新川带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移被困院民,一趟一趟背着老人们蹚过洪水,确保院民全部安全转移。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在第一线,每天背着沉重的喷雾器一处不漏地对福利院进行消杀,确保了全部院民生命安全。
“这么多年他都是以院为家,与院民们同吃同住,就连过春节从没回去与自己家人团聚。”与杨新川同一年来到福利院工作的职工张爱华告诉记者,杨新川不仅是院长,更是院中每一位老人的孝子。每年大年三十他都和院民们一起吃团年饭,大年初一带领工作人员,挨门挨室的上门给老人们拜年慰问,让老人们在院里也感受到有儿有女过年过节的气氛和幸福。
“院里的老人大多没有儿女,我们就要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儿女,好好给他们尽孝。”杨新川总是叮嘱福利院工作人员,照顾老人要细致,言语方面要格外注意。
杨新川这么叮嘱工作人员,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天忙完日常工作,他总会抽空到重点对象宿舍看看,给予老人生活和心理上的关怀。他所做的一切院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92岁的院民罗东香老人和老伴陈燕在福利院已经居住了15年,与杨新川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逢人便说:“我们没有子女,院长就是我们的亲儿子,甚至比亲儿子更亲。”
入院以来,杨新川亲手操办送走的孤寡老人多达130余人,去世的老人里大多都是由他亲手帮助穿衣穿鞋,抱头入棺,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送行。
心思全放在福利院这个大“家”里,难免会顾及不到自己的小家。2018年,杨新川的妻子身患癌症,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由于院里工作繁忙,妻子治疗期间他也没能好好陪伴,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愧疚和无限的悲痛。这么多年,儿女在外成家,杨新川也鲜少抽身与他们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孩子们对父亲的工作也十分理解,只是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太过操劳。
16年来,杨新川就是这样,用爱心和真情守护着每一位院民,用默默无闻的付出,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