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1日
砥柱人间是此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
文章字数:8407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此时回望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时间,意味深长——
  风雨百年,青史可鉴。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坚强领导核心。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2012年,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中。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一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奋力前行!
  千年梦圆
  ——中国共产党人兑现庄严承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2012年11月29日,刚刚上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出铿锵誓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纵贯千年的朴素理想,到激荡百年的奋斗历程,全面小康迎来“建成”的决定性阶段,擂响“决战决胜”的战鼓。
  几天后,习近平总书记选择改革开放前沿广东,首次赴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从广东回到北京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太行山区河北阜平县看真贫。在顾家台村,他走进村民顾成虎家破旧的土坯房,心情沉重。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若千钧。
  此后,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
  当时,中国农村有近一亿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举——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印有党徽的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下名字。
  “这就是你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说。
  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冲锋陷阵。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足迹遍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翻山越岭到20多个贫困村访贫问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措施,始终指引着脱贫攻坚战的方向。
  经过英勇战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180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污染防治,同样是一场绝无退路的攻坚战。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相继实施。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央随后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美丽中国的模样,正是中国人民心中全面小康的厚重底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重要基石。
  2019年1月21日,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关键少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从有效遏制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到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再到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一场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斗闯关夺隘,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袭。
  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沉着、指挥若定,作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决定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及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在党中央号令下,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经此一役,中国人民挺了过来!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转正”,中国社会生机活力依旧。这道“加试题”让全面小康含金量更足。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正义阳光洒向大地……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伟大变革
  ——应时代之变,答历史之问,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辉映中,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习近平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正是在这次党代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写在百年大党的旗帜上。
  新时代,新思想,其来何从?
  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中,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的战略眼光、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是一场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
  2010年10.6%,2011年9.6%,2012年7.9%……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增长,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曲线。
  是沿用老办法拉增长,还是找新路径提质量?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明确“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新常态”,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了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发展结构大幅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起点,朝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这是一场发展空间的战略重构——
  不限一时一域,放眼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着眼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
  两条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发挥集聚效应、构建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四大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赋予时代新内涵、发展新方向。|
  以千秋大计的气魄谋划建设雄安新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历史新使命……
  联南接北、承东启西,优势互补、双向互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相连成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这是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份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的方案出炉。
  由此,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全新局面。
  深知前路险峻,习近平总书记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担当,亲自挂帅中央深改组(委),亲自把关掌舵、拍板决断、部署推进。
  7年多来,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为民族复兴初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机构改革大幕,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开辟出崭新的境界。
  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外交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伟大力量,强力推动着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期间的一番肺腑之言,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
  从人民大会堂到田间地头,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从老北京胡同到“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的重庆山村……无论在哪里,民生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
  宁夏西海固,曾因水而困。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走进村民马科家,总书记关心地问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吗?”
  总书记为何对洗澡这样的民生小事如此挂心?这年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给出回答。
  作为党中央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政策的平台,这次会议的一项议题是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突出问题。
  看似一些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却强调:“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从农村的“厕所革命”到城市的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加强食品安全到狠刹浪费之风,百姓的柴米油盐,一件件都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不断刷新的民生刻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向深水区,户籍制度改革“鼓点”密集敲响,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制定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修订刑法更有力惩治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类犯罪,完善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更有底气……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得到人民认可。
  “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是让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答卷。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凉山。在三河村,总书记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彝族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交流。节列俄阿木的女儿热烈日作说,“如果不是党的关怀,我和弟弟也没法上学念书,更不用说去成都读书了”。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兑现承诺,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如期整族脱贫。
  “一个都不放弃”的坚持,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答卷。
  武汉780名新冠肺炎患儿全部平安出院,最小的收治时才出生30小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年龄最大的108岁;
  全国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15万元,重症患者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高达几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所有费用全部医保报销、国家兜底……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毅而深情。
  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
  再塑自我
  ——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习近平
  百年历史一再证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将遭受挫折。
  86年前,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86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乌江河畔,望着对岸山峰险峻、壁立万仞,陷入沉思:
  “遵义会议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2012年11月,面对中外记者,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坚定有力:“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党展开。
  “从具体事抓起,才能落到实处”——
  从抓“舌尖上的浪费”到抓“车轮上的铺张”,从查“月饼盒里的不正之风”到查“楼堂馆所的豪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系列举措剑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反腐败斗争更是惊心动魄
  ——
  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身居高位的“老虎”落马,犹如一记记惊雷响彻,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共产党反腐决心的认识。“老虎苍蝇一起打”成为海内外耳熟能详的反腐誓言。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要他俩,还是要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为刘青山、张子善的求情,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发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
  一手大刀阔斧反腐败,一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准则》 《条例》等党内新规密集出台;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山西塌方式腐败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等大要案,在巡视中被揭开盖子;监察法获得通过,国家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从“打虎”“拍蝇”“猎狐”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生态的改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综合效应不断凸显。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到党史学习教育,既猛药去疴又补足精神之“钙”。
  一系列重大安排,拓展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新境界和有效路径,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百年大党以无私的斗争精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赢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
  百年风雨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胸怀天下
  ——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
  ——习近平
  2013年3月19日,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中国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将给中国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变化?”“您最近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世界梦’是什么?”
  ……
  面对中国新任领导人,记者们接连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自信而亲切: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几天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习近平同世界分享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既办好自己的事情、又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中国的答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8年多来,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从联合国总部到达沃斯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1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中国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8年多来,从北京雁栖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从厦门东海之滨到青岛黄海之滨……重大主场外交接连举行,中国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政党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以“云外交”引领团结抗疫……共同挑战面前,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大的样子”。
  这一幕令人难忘——
  2020年3月21日夜,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迎风肃立,翘首以盼特殊朋友的到来。
  当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和物资抵达,武契奇情不自禁,为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时光回溯到2016年6月19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
  正在塞尔维亚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斯梅代雷沃钢厂。在国际经济形势剧变冲击下,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百年钢厂一度濒临倒闭。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的一笔投资,终于让5000名面临失业风险的工人看到曙光。
  来到钢厂,习近平总书记对饱含期待的工人们说,“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救活一座厂、带动一座城”。8年来,因为“一带一路”,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纵使风云变幻、惊涛拍岸,中国,始终践行着“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的真诚诺言。
  无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冲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连续三年举行。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广交会……疫情中一个个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面对贸易摩擦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在香港“修例风波”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果断有力反击外国无理干涉与制裁……
  乱云飞渡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个个暗礁险滩,领航民族复兴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2017年初,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0月,写入党章;次年3月,载入宪法……
  变革世界中,中国共产党人向着未来发出了坚定宣言——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走向复兴
  ——胸怀千秋伟业,谋划远景目标,为了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把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奔向另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在带领中国人民朝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冲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已经投向第二个百年。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5年。三年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具体谋划。
  在这份谋划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2021年3月,在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得靠我们自己。”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5月底,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高水平”的定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1年2月,贵州黔西县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苗绣一针一线“何其精彩”;
  3月,福建沙县俞邦村,总书记细致了解沙县小吃现状和前景,关心小产业里的大民生;
  4月,广西全州毛竹山村,总书记叮嘱农业技术人员把贡献写在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中关心的一桩桩小事,正是关系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大事。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蕴含着田野里的无尽希望。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国内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3月、4月,一次中央财经委会议、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分别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
  回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据新华社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