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3日
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3167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金舫陈飞
  张家湖,又名张家大湖,位于九真境内,发源于京山和龙尾山,向南入汉北河。张家湖是我市最大的原生态湖泊,也是湖北省保持原始生态最好的湖泊之一。
  金秋时节,雨后初晴的张家湖被朦胧的雾气所笼罩,使人如临仙境。放眼一望,白鹭在水中觅食,喜鹊在枝头鸣叫,农人在田间劳作,交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从2015年启动试点建设,如今4年多过去了,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张家湖探访。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构建立体保护系统
  走进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区,沿着新建成的公路前行,蓝天碧湖、绿树青草,一路风光旖旎。水面上不时掠过几只水鸟,激起阵阵涟漪。轻轻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顿感心旷神怡。
  据统计,曾经的张家湖,湖泊面积达10万亩,由于不断地围湖造田、筑堤养鱼,至试点建设前,主体水面只剩万余亩。
  为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我市启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编制了《湖北天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重点项目,先后成立了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指挥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全力推进张家湖的建设保护管理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努力使之成为我国平原浅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典范。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六组(取缔畜禽养殖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厕所革命”、河湖“清四乱”、河湖长巡查等工作组),分工协作,统一行动,严格执法,常态管理,有力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管理工作生态化、严细化、高效化。同时,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出台《湖北天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了相关部门、乡镇、村(社区)的职责、任务和要求,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他一系列工作也紧锣密鼓展开:完成划界确权,根据《湖北天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共规范布设界桩50个、界碑10块,确定了湿地公园的边界范围,为湿地公园保护发展打下基础;加强日常巡护,建立了湿地公园巡护制度,由管理局湿地保护科专门负责日常巡护管理工作,按片区聘请27名村(社区)护湿员,坚持定期巡查、随时巡查和专项巡查相结合,保持24小时严密巡护,全面落实禁采、禁伐、禁猎、禁捕、禁渔等措施;建设智慧湿地,投资120万元建设智慧湿地信息管理平台,通过3套野外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3座水上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全方位监控,一键查遍湿地公园的监测、巡护、宣教等数据,实现一个智慧平台管遍整个湿地公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护好美丽湿地颜值
  “以前这里是一片渔场,导致水质变浑浊。自从张店渔场拆除后,建成了渔趣中心,张家湖的水又恢复了清澈。”在张家湖渔趣中心,不少附近村民正在游玩,其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以来,张家湖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保护和守望张家湖这片净土,全面呈现她自然而美丽的风光,是这次试点建设的题中之义。“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伊始,我市就对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定好了基调,按照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进行建设。
  实施水体修复工程。投资480万元,完成柳河、邱桥河以及冲担沟河道疏浚工程,采取拆除人工堤坝或改造水闸的方式完成何家湾—杨西咀—周家咀、陶家咀—尹家下湾等水系连通工程11处;拆除现有的人工围网2处,涉及水域1.5平方公里;通过汉江、汉北河和天北长渠,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形成“水量有保障,循环且畅通”的水文网络系统;投资250万元,完成靠近湿地公园的路段和规划建设的道路两侧25.6公里道路绿化,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优化。
  实施湿地生境恢复工程。投入560多万元,在靠近岸边20米以内水域范围种植芦苇、香蒲等湿生植物5公顷;在靠近水源的陆地栽种喜湿耐湿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如池杉、垂柳、枫杨等;在离岸稍远的陆地栽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如樟树、女贞、桃树、乌桕等,既形成湿地绿色防护屏障,改善水环境,又增加湿地景观效果。
  实施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按照全面保护要求,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投资60万元,购置执法巡护艇1艘,更新执法备用船4艘。强力推进“绿盾行动”“利剑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闭了湿地公园周边的2个砂石场和12个规模养殖场,取缔了张家湖渔庄,拆除违章建筑9座,取缔并清除了所有网箱养鱼,关闭了陆岭村塑料粒子厂。
  实施湿地净化美化工程。组织专业队伍对湿地公园全域垃圾和水葫芦等有害生物进行全面清理。全面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综合整治。湿地公园各村(社区)共聘任卫生保洁员65人,配发户用垃圾桶11000多个(每户配发1个),修建垃圾收集池260个,所有垃圾全部归集到镇级垃圾填埋场集中进行环保处理。连续5年向张家湖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鱼苗达150万尾,实行“人放天养”,不断改善湿地公园环境。
  实施湿地公园通达工程。投资2500多万元,先后完成周柳公路、同心路、杜场沿湖路、圣水大道改扩建工程。
  经过4年多的建设,张家湖湿地公园及周边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主湖区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Ⅲ类标准以上。目前,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1084.54公顷,湿地面积841.26公顷,湿地率77.57%。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244种、脊椎动物162种、底栖动物2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
  发挥科普宣教功能凝聚湿地保护合力
  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处,访客接待中心、科普宣教中心、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中心”建设正酣。据了解,“三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饰。
  “科普宣教功能是张家湖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三中心’建成后,将以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展示、湿地科普知识、湿地保护科研成果、湿地保护成就、湿地合理利用模式、湿地文化展示为主题向大众传播湿地知识,通过公众在湿地公园的亲自体验和感受,提高公众湿地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负责人张先波介绍。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要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家像保护自己的肾脏那样保护湿地。
  张家湖湿地公园建设范围涉及九真镇高垱、陆岭、杜场、龙背、张庙、张店、同兴、段场、刘庙9个村(社区),面临着科普宣传对象多,且分布广泛的困难。
  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前,张家湖周边的村民环保意识较淡薄。针对这一现象,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了湿地宣传展览、“万人签名护湿地”“湿地知识进课堂”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市摄影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联合开展了“亲近张家湖、感悟大自然”大型采风写生活动。同时,还通过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美丽风光、保护措施和科普知识。
  “为了唤醒周边村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我们坚持村(社区)共建,实现和谐共处共荣。”张先波介绍,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区共建模式,建设了九真社区等湿地共建示范社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水八仙”等生态种植产业发展,湿地公园周边村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社区)与湿地公园和谐共处。
  “我们这儿的鸟不怕人,大家经常给它们喂食。”村民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这几年的建设成果。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环保意识也提升了,村民还自发组建了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工作队,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
  远看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近看绿草茵茵、群鸟翩飞,这样的和谐生态画卷,正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徐徐展开。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