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24日
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彭丹
文章字数:1578
  有事干,穷根断。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贫之要,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就业创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补贴外出务工交通生活费用……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着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多渠道就业,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据悉,人社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载入我市需要跟踪服务的贫困劳动力人数为12411人,目前已就业10969人,就业扶贫比较值为100%。
  技能下乡精准培训
  “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对我进行创业培训帮扶,有了一技之长才让我们家走出了困境!”近日,小板镇张岭村4组贫困户黄珍平说。
  黄珍平今年51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由于身患残疾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打点零工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在人社部门的鼓励下,去年12月,他在小板镇人社中心参加了虾稻养殖创业培训。今年,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他流转村里的土地45亩,发展虾稻养殖。
  看着充满希望的虾稻田,黄珍平满脸喜悦。
  有了技能,贫困家庭脱贫燃起了新希望。目前,我市共有市就业训练中心、市技工学校、天门职院等9家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主要承担全市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培训任务,培训专业主要涉及育婴师、草编编织、创业培训、种植、养殖等,确保应培尽培。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该局根据各乡镇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培训,通过送技能下乡活动,已累计结业精准扶贫学员2889人,其中马湾、干驿、胡市等地贫困劳动力还通过就业创业培训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不少贫困群众就业。
  开发岗位解决就业
  “我现在是村里的保洁员,就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婆孩子,收入也不错。”说到自己的工作,卢市镇夏万村贫困户李德军满脸笑容。
  李德军的妻子和儿子均患有精神疾病,需要人在身边照顾,他无法外出务工,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考虑到他的家庭特殊情况,人社部门为他就近安排了公益性保洁岗位,实现了稳定就业。
  有了工作,贫困群众就有了“造血功能”。像李德军这样通过公益性岗位脱贫的例子,我市还有很多。
  脱贫要靠勤劳的双手,也要好政策“加油打气”。近年来,为激发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我市推动有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为他们开发了护林员、保洁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实现脱贫。
  “一个人就业可以改变一个家,有了工作贫困户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据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以来,全市共开发了427个公益性岗位,目前共有337名贫困对象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就业。
  政策“红包”助力脱贫
  “没想到,政府还补贴我们外出务工的交通费,真的太贴心了!”在深圳务工的天门工业园板桥村贫困户周艳红没想到,她的银行卡上,收到了来自家乡政府汇来的500元交通补贴款。
  为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2019年,我市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在省内市外实现就业的,按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当年,我市共有1269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的交通费由政府“买单”。
  今年,我市在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的基础上,又给予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截至目前,已发放471人,还有1755人正在审核公示阶段,即将陆续发放。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个就业扶贫政策“红包”,推进贫困劳动力精准脱贫。
  “如果没有这笔钱,真不知道这个家该怎么办。”邹文浩是岳口镇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因治疗身患重病的女儿,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最终,是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为他送上了“及时雨”,让他开起了小超市,也看到了全家的希望。
  记者获悉,我市为贫困劳动力发出的暖心“红包”还包括求职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创办农家乐补贴、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进一步帮助贫困劳动力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