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6日
一声“到”一生“到”
——我市退役军人抗击疫情掠影
文章字数:2232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述明
  披上戎装,他们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城墙;退役还乡,他们依旧心系国家太平安康。
  若有战,召必回;一声“到”,一生“到”。连日来,在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活跃着一群特别的“战斗员”,他们的名字叫“退役军人”。
  “自己吃亏一点不要紧”
  2月22日晚9时,拖市镇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清坚守在村里的交通卡口点,这是他现在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时期,必须严格值守”。
  从1月24日开始,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梁红清和所有基层干部一样一直忙碌在一线。
  但对梁红清来说,自己身上还多了另外一层责任。他是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还是一名退役军人。
  实施疫情管控以来,合作社种植的部分蔬菜来不及采收、销售,亏损是肯定的,但他仍第一时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助力抗击疫情。
  “我只是想为天门抗疫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他说。
  把好村组“健康关”的同时,梁红清也牵挂着村民的“钱袋子”。特殊时期,一些农户自己种的菜没办法销向市场,着急又心疼,梁红清就利用合作社参与城区蔬菜配送的机会,免费帮其他菜农搭配销售,最大程度减轻农民的损失。
  春季是小麦、油菜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合作社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对村民的田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田地翻耕、土豆播种有序展开。
  “对参加农业生产的人,我们都严格健康监测,做到戴口罩、不聚集、单独进餐。”梁红清说,“自己吃亏一点不要紧,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渡过难关。”
  “最辛苦的任务让我来”
  深夜,万籁俱寂,偶有运蔬菜的货车经过,听到鸣笛声,在路口值守的多宝镇边湾村村会计姚永波一骨碌爬起来,登记、测量体温、给车辆消毒。
  “我是党员,还是退役军人,最辛苦的任务让我上。”在1月23日村里召开的防控会议上,姚永波话语铿锵。他2002年退伍回乡,18年过去,卸下戎装志不改,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一如往昔。
  边湾村紧邻荷沙公路,车辆、人员往来频繁,姚永波一开始就主动申请到最复杂的交通卡口值守,近期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后,他又主动承包了晚上的值守任务。
  值守换班之余,摸排返乡人员信息、村民体温监测、开展防疫宣传、村民生活保障等工作他也一样不落、认真完成,最忙的一天,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
  76岁的樊奶奶是五保户,独自一人生活,疫情管控后,老人生活无着,姚永波经常抽空去看望,帮她登记需求信息,并把物资送到家。
  贵州人毛小锋一直在村里开面馆,除夕那天,他们一家三口到岳口和亲戚相聚,不料“封城”的指令下达,毛小锋没来得及返回边湾村。滞留在岳口的20天里,因为亲戚家居住地狭小,他不得不和老婆孩子挤在车里过夜。姚永波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向上级反映,帮他们咨询政策、开通行证明。2月14日晚8时,毛小锋一家人终于回到村里,姚永波随即上门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并让他们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太感谢了,村干部是好样的。”毛小锋通过微信连连点赞。
  时隔28年,再当“战友”
  “今天的体温测了没有?”“路口值守要毫不‘留情’呐。”在拖市镇张丰村,每天都活跃着一位尽职尽责的“督导员”,看到疫情防控有漏洞的,就要“管管闲事”。这位“督导员”,是拖市镇夏场小学校长谢首国。
  而在夏场小学,教务主任严钢则当上了“门卫”,连续30多天吃住在狭窄的门卫室,严格出入登记,牢牢守住校园健康防线。
  “时隔28年,我们又成了‘战友’。”谢首国笑着说。原来,1990年,他们同一批参军,恰巧被分在同一个营,是名副其实的战友;1992年,两人都退伍还乡。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又不约而同主动请缨,并肩站在了抗疫一线。
  “张丰村是我的老家,刚好镇指挥部号召镇直单位党员干部下沉村组、助力抗疫,我就报名了。”连续20多天,谢首国早出晚归,和村干部一起忙着人员排查、路口值守、防疫宣传、卫生消杀等各项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密切关注校园的疫情防控,每天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宣传防疫知识,并先后制订了夏场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列工作方案,积极筹备消毒液、体温枪、口罩等防疫物资,为学校正常开学做足准备。
  驻守学校的严钢则在值班之余,认真组织老师开展线上教学,随时注意学生们的健康动态,稍有闲暇,他就背起喷雾器,对操场、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等进行消毒。“你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女儿心疼他,他却笑着说:“军人退伍不褪色嘛,自己多做点事,也算为战‘疫’作了一点贡献!”
  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您心怀大爱、慷慨解囊,为我村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2月23日,麻洋镇全红村村“两委”发出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感谢对象是一群“素不相识”的退役军人。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该村村民鄢灿威说起。他2001年参军入伍,服役于驻港部队某连,2003年退役。今年春节,他从工作地东莞返乡过年,因为疫情管控,一直留在村里。
  1月29日,见村干部防控任务重,忙不过来,鄢灿威主动报名当了村里的防控志愿者,并第一时间为工作人员捐赠了一批口罩、酒精等物资。
  卡口值守、宣传巡逻、代购物资……鄢灿威一直在村里忙碌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村里一线抗疫人员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都不够了。
  2月20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自己的战友微信群里发起募捐,没想到大家热烈响应。200、500、800……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们慷慨解囊,短短两天,捐款达到13700元。
  “能为全红村抗疫贡献一点力量,也相当于我们一起参加了这次抗疫阻击战,大家感到很光荣。”群里,退役军人们质朴的话语让鄢灿威和其他一线工作人员深受感动。
  感谢信中,全红村村“两委”郑重承诺:所有受捐钱物将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并接受您的监督!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