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2日
“贷”来脱贫新希望
文章字数:879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帅
  “这边是我今年养青蛙的3亩蛙池,旁边刚开挖的2亩蛙池是我准备扩大规模的,目前正在晒田。”近日,黄潭镇向阳村8组贫困户吴红明欣喜地向记者介绍。
  蛙池的建成,得益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支持。
  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是以解决贫困户在发展中缺少资金等问题为突破口,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对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采取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等方式,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可有效增强农户“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冬日里的蛙池格外安静。虽然蛙池里没有动静,但这规范化的特色养殖却让人看到脱贫的希望。
  今年47岁的吴红明是一名退伍军人,以前在辽宁鞍山市务工。2018年,他不幸患上“尿毒症”,工作难以为继。看病花光了10多万元的积蓄后,他从鞍山回到了老家向阳村,与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回乡后,他申报了贫困户,入列贫困户队伍。
  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军人的格言。尽管退役多年,吴红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憧憬美好生活的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红明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青蛙养殖的报道,报道提到“青蛙养殖不用投入太多人力、经济效益高”,让他萌发了养殖青蛙的想法。
  看病得花钱,养殖青蛙也得投钱,钱从哪里来?这让吴红明犯了难。他把养殖青蛙的想法跟镇、村扶贫干部进行了沟通,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顺利申请到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
  带着脱贫的希望,吴红明到钟祥市盛宏青蛙养殖有限公司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青蛙养殖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他立即开启了青蛙养殖之路。
  挖蛙池、消杀、围网……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今年4月初,吴红明花1万元从荆门引进50万尾蛙苗投入蛙池。
  “一般一亩蛙池可以投苗25万尾,我三亩蛙池只投了两亩的蛙苗量。”吴红明说,头一次养殖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贪多求快。
  从投苗到销售,整个周期是5个月,这5个月,吴红明一点也不敢马虎大意。在他的精心打理下,9月份青蛙养殖基地迎来了丰收,3000多公斤成蛙销售一空,刨去成本,吴红明赚了两万多元。他还留下了750公斤种蛙,实行自繁蛙苗,省去来年的蛙苗引进费用。
  精神不垮,脱贫的希望就不会破灭。谈及明年扩规计划,吴红明信心满满。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