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
逐梦汉江边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复一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文章字数:3146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龚莉李玉娴
编者按: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更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对于促进中西部扶贫开发,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襄阳日报社大型融媒体报道团队跨越3省13市(林区),行程数千公里,力求全面展现汉江流域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实践、新作为。今日起,本报推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复一周年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逐梦汉江边》。
  从一泓清泉,汇聚成河,向着长江,逶迤东去。
  发端于秦岭,犹如玉带的汉江,滋养沃野千里的汉中谷地,润泽襄南盆地的国家粮仓,与长江共同造就了广袤富饶的江汉平原。
  融通南北、横贯东西的汉江生态经济带,是中华腹地最具生态价值、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涵养区。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出长江大保护的最强音。
  这声音,振聋发聩,激荡四方。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汉江流域各城市,有了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去年,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提速。
  东风劲吹满眼绿。汉江流域各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携手同行、协作发展的铿锵足音响彻神州大地,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生动实践闪耀汉水之滨。
  从“生态经济带”到“国家大战略”
  长江万脉,汉江首冠。
  出川陕,跨豫楚,汉江以其博大的胸怀,深情润泽着两岸4000多万人民和15.9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黄金水道”奔流不息,沃野千里,粮油满仓,自然湿地动植物生生不息,共同勾勒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大美图景。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汉江是西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生态价值无可替代,战略地位更不言而喻。
  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促进长江经济带向纵深拓展、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湖北深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其中的分量。
  2013年10月,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这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
  不待扬鞭自奋蹄。次年3月,住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将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国家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建设,从国家层面组织编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导流域综合开发。
  咬定目标不放松。2015年5月30日,由襄阳市政府主办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研讨会暨研究报告评审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和汉江流域11个城市代表一致评审通过《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报告》。
  2016年,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其中,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规划。
  多年期盼,终成现实。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流域经济带的建设和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河南省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汉中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2025)》《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发展规划(2018—203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内各省、市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对接国家规划,积极行动,将规划蓝图化为生动实践。
  勇扛生态优先的千钧之责
  悠悠汉江,横贯三省多个城市,在内陆腹地构筑起最美的生态屏障。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汉江流域城市责重如山。
  发展观,矫正再矫正;发展思路,廓清再廓清。大家在打响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也在思想上打响了一场树立新理念的攻坚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必须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坚决不搞破坏性开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汉江流域各城市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共同奏响新时代“汉江之歌”。
  汉中市紧盯流域治理,启动万人千吨水源地排查整治、汉江干流入河排口调查评估监测和建档,颁布实施《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全市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4%。
  安康市立足资源禀赋,将富硒产业作为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实现以硒兴业、以硒富民、以硒兴城。
  商洛市统筹抓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探索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
  南阳市开展城区绿化,实行内河综合治理,打造“一河一景观廊道、一河一建筑风格、一河一商业业态、一河一文化主题”的滨水生态长廊和水生态文化景观。
  十堰市按照“区域统筹,集中连片,综合整治,绿景兼收”的原则,实施“绿满十堰”行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绘就生态新画卷。
  神农架既要生态高颜值,也要发展高质量,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快构建“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产业全民化、景域一体化”全域旅游产业格局。
  荆门市以海绵城市为建设理念,加强对竹皮河的治理修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发展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10个重点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持续快速转换。
  天门市坚持以源头活水助力绿色发展,大力实施清淤、截污、控源、生态补水、护水等系列工程,推进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发展,实现城水相依、人水和谐。
  随州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走产业集约高效、环境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绿色发展路径,让村民乐享生态红利。
  仙桃市开展非法砂场码头专项整治和集并管理,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建设水乡田园城市。
  潜江市大力实施退池还湖,打造“四横三纵二片”的生态水网,大力发展“虾稻共作”,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孝感市立足生态新城、科技新城、文化新城、时尚新城定位,努力建设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聚集、生态宜居的华中临空经济高地。
  襄阳市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铁腕抓生态治理,借生态优势培育绿色动能,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建设绿色家园,加快完善绿色制度,加快构建绿色屏障,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携手奏响区域发展协奏曲
  风物长宜放眼量。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需要兄弟城市间的心手相牵、同频共振。
  作为汉江流域经济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襄阳主动扛起在流域当标兵的责任,引领流域城市相互协作,以有效机制促进务实合作,推动流域内各城市共建共荣、合作共赢。
  去年12月15日至18日,第五届汉江流域(襄阳)农业博览会在襄阳汉江流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汉江流域鄂豫陕3省15个地市、48个县(市)区政府代表团,700余家企业齐聚襄阳。现场销售额达6200多万元,签订购销合同4.2亿元,总额达4.82亿元;达成项目投资意向协议13.1亿元。
  融则共荣、合则多赢。农博会成为汉江流域农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将有力助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此外,襄阳设立了汉江产业基金,以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20多亿元,面向汉江流域开展人才对接、科技帮扶、创业辅导、企业家培训等活动,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75个,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围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共建优良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等主题,汉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已成功在各地举办十次会议,共同协商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汉江流域城市正勠力同心,以使命与担当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一个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的汉江梦,渐行渐近。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