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5日
梁红清:老兵不畏难创业建新功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慧遐宋欢
文章字数:1681
  当兵时,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磨砺出了不畏困难的坚韧性格;退役后,他敢想敢拼、勇往直前,探索出了创业致富的示范路子。他,就是拖市镇何场村党支部书记、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红清。
  梁红清,1974年出生,1991年入伍,1994年退役。3年的军旅生活,让梁红清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学会了机械操作技能,更拥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离开部队后,他时刻抢抓机遇,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主动作为、创业致富,带领周边群众脱贫。
  应征入伍苦练成才
  从小听长辈讲革命故事的梁红清对军人十分崇敬,儿时就喜欢穿军装、戴军帽,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91年,17岁的梁红清如愿应征入伍,进入天津某部队服役。
  在3个月新兵培训期间,梁红清听从指挥、刻苦训练,由于表现突出,被推荐到北京装甲车培训基地学习驾驶与维修。8个月学习期间,梁红清认真参与各种理论与实践学习,熟练掌握了车辆驾驶、维修技术。结束培训基地的学习后,梁红清返回原部队,参与了师教导队集训。3个月后,梁红清被安排集训新兵、到大专院校军训,由于技能过硬、认真负责,每次他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练员”、“优秀士兵”,并于1993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对于自己的当兵经历,梁红清深感自豪:“这三年让我成长了许多,学会了服从集体、着眼大局。”他说,“是部队锻炼了我健壮的体格,锤炼了我坚韧的性格,我的一切离不开部队的培养和造就。”
  抢抓机遇创业致富
  1994年,退役后的梁红清回到家乡何场村。当时摩托车风靡一时,梁红清看到了市场前景,决定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一技之长,从事摩托车销售与维修。1995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从来荆棘丛生,面对资金、场地、客户等困难,梁红清展现了军人的风采。他直面困难,下广州、跑上海,四处筹资金、找客户,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摩托车销售年利润达20多万元。
  2000年,梁红清抢抓机遇,开始经营中国移动通讯门店,效益也很不错。自己创业积累了经验、有了成果,时任何场村村主任的梁红清开始寻思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经过对何场村地理条件、种植历史的分析,结合在山东、甘肃、黑龙江等地的考察结果,2008年,梁红清与几名合伙人决定与本村种植能手一起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并于当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申办了“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壮大产业助力脱贫
  2010年,合作社出现了管理不善的问题,颓势日显。紧要关头,梁红清接手成为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力挽狂澜,重新梳理了合作社的管理层次与结构,同时明确规则、更换人员、保障资金,使合作社转危为安。
  企业的发展并不都是一帆风顺。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过土地流转、订单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考验,梁红清选择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应对、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同时理解他们的难处、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双方沟通就变得顺利了。”梁红清说,“随着产业多元化,加之产品品质和口碑好,合作社曾经的订单风险问题现在也不需要担心了。”
  如今的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已从刚开始的几十亩扩大到了4500亩,产业结构由单一的马铃薯变为“马铃薯—黄豆—娃娃菜”一年三熟模式,成为了上好佳、好丽友等知名企业原料供货商,还引进新途食品(天门)有限公司进行薯片深加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目前,合作社年创利润1050万元,多次被评为天门市“优秀农机合作社”、“十佳合作社”。
  最让梁红清高兴的是,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让他当初想带领更多人富起来的愿望实现了。10多年来,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坚持优先吸纳贫困对象务工,向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为贫困户免费机耕机种机收。现在,合作社临时用工高峰期一天达200余人,劳动力遍及周边30余个村,累计用工达5万余人次,支出劳务费用450余万元;有固定工30余人,其中贫困对象10余人,部分在社务工人员年收入可达2.5万元,多人因此脱贫。
  “军人是人民子弟兵,我不会忘记党和部队对我的教育与培养,也不会忘记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梁红清认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自己应该做的。他希望通过努力和拼搏,把家乡建设好,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用看得见的成绩回报社会、回馈乡亲父老。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