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婉静
说起位于张港镇东北角的习家口村,或许外地人并不熟悉,但一提到发生在当地的“曾家湾战斗”,很多人便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1942年,新四军五师第39、43、44团向盘踞在曾家湾和刘家台的国民党顽军发起“反清剿”斗争,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以牺牲200余人的代价击溃国民党顽军,成为巩固天京潜县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性一仗,为新四军五师襄河军分区部队挺进襄南、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史称“曾家湾战斗”。
走在习家口村5组的乡间小道上,来到一处绿树成荫的地方,一座刻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字样的石碑屹立其间,庄严肃穆。陪记者同行的该村老支部书记曾凡泽将从亲历过“曾家湾战斗”的当地老人何能言那里听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要讲‘曾家湾战斗’,还得从土匪头子陈必祥说起。”陈必祥是张港人,带领一帮土匪称霸曾家湾,专干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勾当,后因汉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逃窜。但他因发展势力而修建的坚固碉堡、500米长的战壕、跑马射箭的防空洞留了下来,成为“曾家湾战斗”的主要战场。
1942年,国民党军潘典华旅第一团江鸿部率兵侵占曾家湾,并以此为大本营不断向周围蚕食。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和人民财产安全,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旅长周志坚和三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海山成立反清剿指挥部,决定先攻下曾家湾,歼灭顽军江鸿团。10月31日晚,参战部队39团、44团到达指定地点,次日拂晓向曾家湾发起进攻。
由于曾家湾易守难攻,激战两日后并无进展,指挥部遂决定改变战术,在曾家湾土城外筑几座高土台,居高临下,控制碉堡内之敌。军民一心,共同奋战,在土城东、西、北三个方向筑起了三座高土台,但同时日伪顽军开始向曾家湾增兵。收到情报后,指挥部立即决定停止向曾家湾强攻,转移至县河以北,沿河布阵、且战且退,在运动中打击敌军。11月5日凌晨3时,新四军五师43团至,三股力量合围,将伪顽军3个营全数击溃。
“战斗实在太激烈了,我军牺牲不小。据何能言老人回忆,英烈们的献血染红了南港河,他和三名同伴用了整整两天才将牺牲战士们的遗体掩埋完。”曾凡泽话语中略带哽咽。“曾书记你看,这是清明节时,新桥小学师生来缅怀英雄们留下的花束,英烈们虽然走了,但是他们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同行的习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平接过话茬。
为了纪念在强攻曾家湾战斗中牺牲的2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当时的张港区新桥人民公社筹款在曾家湾(现习家口村5组)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成为张港一个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红色精神不仅滋养熏陶了一代代当地儿女,也让他们在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道路上干劲十足。张海平说,增加村(现与高明村合为习家口村)曾经被列为全镇5个贫困村之一,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
光靠政策还不够,特色产业是关键。2016年,村民陈四清突破传统种植小麦、黄豆的局限,将目光瞄准了一种收益颇高的药用植物———半夏,和8名农户一起成立了四清半夏种植合作社。买种、种植、除草、起挖……陈四清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半夏虽然种植成本很高,但一年可以收获两季,除去人工、肥料等费用,每亩田的纯收入至少1万元,第一季就能够回本。
说干就干,干就要干好,合作社当年就迎来了大丰收。颇高的产量和收入让心存观望的村民们一扫犹疑之色,纷纷种起半夏。“如今村里的半夏种植面积有100多亩了,成了村里占主导的特色产业,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海平介绍,合作社还吸纳了不少贫困户,带动他们脱贫增收,目前村里基本上形成了“组组无闲田、人人有事做”的局面。
【本栏目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门日报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