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16日
李承锋:静水深流处无悔档案人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述明
文章字数:2312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在一些人眼里,档案部门是远离热闹繁华的“一叶孤舟”,但有这样一位“档案老兵”,用41年坚守,在平凡的日子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乐章。
  “我刚来时,它还是一幢新修的气派洋楼呢,一转眼,都属于老房子了。”8月6日下午3时,踏上市档案馆斑驳的台阶,67岁的李承锋对记者感慨。退休7年,回到这里,老人的脚步依然从容而坚定,笑着和每一位工作人员打招呼的他,仿佛从未离开。
  与档案结缘,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选择
  1970年12月,18岁的李承锋参军入伍,几个月后,结束新兵训练的他被安排到团直属机关,担任文书一职。
  管理战友档案,是文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一次结缘,一生坚守。
  初次接触档案工作,毫无经验,年轻的李承锋边学习边实践。从《档案法》到《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从《保密法》到《档案条例》……但凡工作所需,他都虚心请教,很快系统掌握了人事档案的收集、鉴别、整理、分类、归档、组卷、保管、利用、转递等知识。
  1986年,当李承锋离开部队时,已经从普通文书做到机要股股长。转业回乡,本来有多个选择的他,毫不犹豫进了档案馆。
  “档案部门一无权二无钱,你是不是傻?”面对战友、亲友的不解,李承锋淡然地说:“人生价值,不在位置高低,我热爱这份工作,并且有信心能在此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什么不能去呢?”
  在市档案馆走马上任后,面对比部队更加复杂的档案管理事务,李承锋拿出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头,主动到电大进修档案学,系统学习档案知识。
  “当时单位人手少,我常常是白天忙工作,晚上熬夜苦读,这样过了3年,最后顺利毕业。”李承锋回忆。得益于这次学习,他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学习结束,李承锋从秘书科调任档案管理科科长,主要从事档案库房的管理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退休。
  “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份档案”
  李承锋精神矍铄,但交流时,他的声音明显低沉,而且多说几句,就忍不住咳嗽。
  严重的支气管炎和慢性咽炎,这是长期的档案库房工作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如今,走进档案室,一卷卷馆藏档案装订规范、排架整齐、库房整洁。“刚来时,迎接我的还是陈旧的木柜子,很多材料散杂着、积满灰尘,后来换移动档案密集架,搬资料都搬了好几天呢。”李承锋笑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单位机构改革,考虑到一些文档人员面临调整,没有心思过问档案,为确保档案完整无损,李承锋主动请缨,承担起接收档案的职责。
  那时,许多乡镇档案管理不规范,资料也未归档。每天清早,李承锋乘坐班车下乡,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所有乡镇,清点、整理档案,还要自己搬运,最终收集整理出1万多卷档案资料入库。
  类似的场景,在李承锋的工作中数不胜数,但回忆起为这个岗位付出多少,李承锋却不愿多谈。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大到记载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小到印刻每个人一生的生产生活轨迹,档案工作如此重要,我怎能不好好对待?”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责,就会做到负责、就会努力尽责!”李承锋只是个档案员,可他把职责看得很重。16年的部队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档案在他手中进出库房登记扫描,接收清点、上架保护……周而复始,毫无怨言。
  资料保管在档案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一步。档案清洁、库房温湿度控制、数据记录、库房防霉及防火等等工作都是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范围,对此,李承锋总是亲力亲为,不言苦,不抱怨。
  档案库房内存放着大量的防虫、防霉药片,这些药片除具有驱虫、防潮等功能外,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长期埋首故纸堆,李承锋患上了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但他处之泰然。
  “现在时代进步了,档案管理也日益现代化,多好啊。”李承锋看着排列整齐的档案盒,就像看着自己呵护的孩子健康长大,脸上露出欣慰的笑。
  “我到档案馆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李老的事迹可听说了不少,他身上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档案馆馆长方新华说。
  “没有帮他找到出入职记录,是我永远的遗憾”
  采访结束,临走时,李承锋突然问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可以帮忙查查一个叫黄汉洋的人的资料吗?”
  键盘声响、鼠标轻点,几轮搜索,工作人员无奈回复:“查不到呢。”
  “20多年了,当时,黄先生要了解自己的工龄,需要查找准确的入职记录,我在库房翻了好久都没找到,看到他失望而归,我一直觉得很遗憾。”李承锋说。
  一面之缘,记了20多年。在李承锋心里,为群众服务的承诺,重若千斤。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普及,每年因招录调动、任免处分、职称退休等问题查补档者不少。李承锋常对同事说:“来查档的人,肯定是抱着希望,哪怕只有1%的线索,我也要尽100%的努力,竭尽全力不让他们失望。”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沈先生,自己身体不好,委托老伴到档案馆来查他在部队立功的记录,以便落实待遇问题。当时那一批退役军人的档案刚从市民政局移交,还没来得及整理,都用麻袋装着,也没有目录,一时难以找到,老人家急得欲下跪,被李承锋劝住,但也让他内心深受触动。
  “不管费多大劲我都要帮他找到。”李承锋暗下决心。他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一个麻袋一个麻袋找,一卷档案一卷档案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星期后,李承锋终于找到沈先生的档案资料。
  收到消息,沈先生让老伴送来烟酒表示感谢,李承锋坚决推辞:“这是我应该做的。”
  “以前没有电脑,查找档案可以说是个良心活,找不到,别人也无话可说,很长一段时间,档案库房工作人员只有他一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从来没有敷衍塞责过。”副馆长孙江红对李承锋连连点赞。
  辛勤工作一辈子,李承锋收获国家、省、市级大大小小荣誉证书20多本,但他的职位始终没变过。
  “现在回想,可曾后悔进档案部门?”
  “不悔。”李承锋微微一笑,毫不迟疑地回答,“淡泊名利讲奉献是必须的,何况我是一名党员,还曾经是一名军人。”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