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15日
“幕后英雄”能文能武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文章字数:1548
  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办公室,44岁的周拥军正熟练地敲击键盘,电脑两旁,堆积的文件资料已高过头顶。“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从事文职工作。”他说。
  从军18年,虽已退役,但周拥军身上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军人的气质和风采。在公安局,他主要从事秘书调研工作,为决策、实战提供科学依据,虽然工作不在台前,却是警队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
  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周拥军始终初心不改。近年来,他先后完成调研报告、材料160余篇,在服务中心、服务决策、服务基层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家子弟的军旅梦想
  1992年,高中毕业的周拥军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与哥哥一样,选择了入伍:“我们家条件艰苦,兄弟姊妹三人,从军可以为家庭减轻负担。”
  周拥军服役的部队,是当时的“红军师钢铁团”。周拥军说,这是一支“英雄部队”,号称“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这里,对周拥军性格的磨练,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部队,周拥军异常刻苦,除了参加正常训练,他从不忘记学习,1996年参加部队选拔考试,成功考上军事学院,这也让他的军旅生涯得以延续。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疆某部,担负维稳任务,先后从排长、指导员干到师一级机关政治部干事等,直至转业。
  周拥军坦言,军旅生涯虽然枯燥,但磨砺了性格和意志,让他养成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作风,收获良多。
  退役老兵的从警初心
  2012年,周拥军正式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成了竟陵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虽然回到了家乡,但他却感到有些不适应。
  周拥军说,一是从营级干部到社区民警,角色不适应;二是从部队到地方,工作性质和面对群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不适应;三是在新疆生活了10多年,突然回到家乡,环境不适应。
  虽然困难重重,但周拥军不服输。“我不相信在部队能干好,在地方就干不好。”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清洁卫生,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尽力融入警队生活;每次走街串巷,多听多看,多跟老民警学,学习与群众打交道,调解矛盾,融入社会。
  在庆云社区,居民裴刚与陈明(均为化名)两家积怨较深,经常因琐事大打出手,民警、社区多次调解,但两家一直“面和心不和”。
  周拥军得知此事,每次走访时都不忘到两家去坐坐,有时还请两家人吃饭。他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远亲不如近邻。在他坚持不懈的调解下,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
  退伍不褪色,要干就干好。周拥军从平凡小事做起,把每一份工作尽力做到最好。“我要对得起身上的制服,对得起满怀期望的人民群众。”他说。
  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当兵的给人的印象就是耿直、豪爽,周拥军身上有这样的性格,但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还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
  2014年12月,周拥军被调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从事秘书调研工作。从军队到警队,从基层到机关,虽然一直不间断写作,但首次写调研材料,他依然感到压力巨大。在他看来,调研工作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站位要高,不是仅有写作能力就能胜任的。
  从退伍老兵转战文职工作,周拥军也经历过许多刻苦铭心的经历。他回忆,刚调到指挥中心时,需要拿出一份关于公共安全防范的授课材料,当天中午接到任务,第二天早上就要交。他立即查阅资料,参考文献,熬了一个通宵,按时完成了稿件任务。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领导在授课时,基本没有采用他的稿件,这让他感到非常惭愧。
  此后,他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读中央部委、省公安厅、上级领导的各类讲话材料、批示件、典型案例等大量工作性材料,紧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如今,周拥军早已养成了坚持动笔的习惯,先后完成调研报告、材料160余篇,5篇调研成果被上级机关采用,10余篇散文、随笔相继在省市级报刊刊登。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全市政法工作先进个人”、“天门楷模·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