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9年08月01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经历的四十一年
文章字数:2129
◇彭补义
1978年3月,我出生在天门的一个农村,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41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亲历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迁,有幸分享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
我出生在农村,十八岁之前也是生活在农村。小时候,街上是没有服装店的,只有裁缝店,衣服都是扯块布去找裁缝做的。而裁缝做出来的衣服永远都是一个款式,竖排扣,四个兜,一身灰。衣服也不是随时随意就做的,只有到过年或者走亲戚才能做。记得某一年的初冬,我小姨生孩子了,家里提前接到请客通知要去赴宴,我没有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我妈赶紧去给我扯了一块布,送到裁缝店,直到请客当天早晨才做完,我是直接到裁缝店套上后赶往小姨家的,而新衣服里面隐藏的不知道是穿了几手的破棉袄(家里兄弟三个,我排行老三,衣服都是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我)。而现在,我给上初中的儿子买的是名牌羽绒服,一代人的差距,三十几年的变迁,这样的对比常常让我无比感慨。
那时候走亲戚,基本是要靠两条腿的,我去外婆家,十几公里的路程,经常是走过去又走回来。那时候也有客运班车,每天只有早晨一趟,为了赶班车,我们得早早起床,提前在镇上的路口候着。虽然现在的交通状态较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赶车”一词还是延续了下来,就一趟车,你不赶能行吗?车来了,人们便是一窝蜂的往车厢里挤,车厢里的人永远跟沙丁鱼罐头一样,车顶上的货永远堆得跟小山包一样。我还记得从石家河到钱场还出现过一趟“解放”货车改装的客运车,就是车厢上加个苫布,人们都是蹲在车厢里的。而今,城里出门就是带空调的公交,很多农村家庭也都有了私家车。
在我的记忆中,六七岁的时候才见到电视机,村里的电视机都是娶媳妇置办的嫁妆。我们家没电视,我只能天天去别人家蹭电视看。邻居柱兵哥那时候刚结婚,我就天天晚上去他们的新房看电视,小两口偎着被窝坐在床上看,我就端个凳子在人家床头坐着看。每天都是坚持到电视屏幕出现“晚安”两个字我才离开。现在想想,我这个“电灯泡”不知道打扰了人家新婚燕尔多少好事。冬天的晚上,看电视也是极其受罪的事情,脚冷,冻得都麻木了,即便这样,也要坚持到节目播完。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时候,全村几十号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形恐怕今天的孩子也想象不到吧,这就是当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匮乏与单调。现在电视机已经不再稀罕,而且电视机越来越高端,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还时不时去影院看个电影,去KTV唱个歌,去看看某个明星的演唱会。
买东西得去镇上,农村人没什么大事一般也很少去,担货郎就成了农村的“超级市场”。小时候,我们老家有个“聋耳朵”老人家,就是干这个营生的,因为耳背,大家又不知道他的名字,“聋耳朵”便成了他的名号,在我们孩子心目中,“聋耳朵”就是快乐的代名词。听到他响亮的吆喝声,人们便会抱出积攒的旧塑料、烂脸盆、破胶鞋、鸡毛、鸡内金、乌龟壳来跟他交换东西。他的担子永远都是满满当当,压得腰都直不起来。担子的一头是货箱,货箱上面镶着一块玻璃,里面放着薄荷糖、气球、哨子、针线、顶箍、火柴、梳子、镜子、蛤蜊油,还有我们玩具枪用的硫磺火药。人们喜欢调侃“聋耳朵”:“你看看你,赚钱都把耳朵赚聋了。”“聋耳朵”总是笑呵呵地说:“赚鬼地钱,照业(可怜的意思)哦——”当时的一个货担就挑尽了人们日常所需,而现在的我们,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面,也感觉找不全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姑姑家玩,一到寒暑假就去,第一是因为姑姑家有几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第二是因为在姑姑家有好东西吃。那时候姑父还开着一个大米加工作坊,家庭条件好点,早晨跟表哥表妹们一起去集上买锅盔油条当早点,中午的时候还有大西瓜。我的嘴馋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四十岁的时候,二哥还给我讲小时候的囧事,说他带着我去镇上新华书店买小人书,我看见卖老面包的,硬是要买老面包吃,拉都拉不走……我小时候对吃的“追求”的确很执拗。菜地里西红柿快红的时候,总是每天去看,只等着红透的那一天。看别人吃好吃的,能目不转睛地盯半天,老家有句话形容觊觎别人的好东西叫做“看得眼睛都在滴血”,这句话应该可以拿来形容我当初的情形吧。所谓的好东西其实就是一把炒豌豆,一块米糕,一根甘蔗,一个西红柿。在那个嘴馋的年纪,留下的记忆便是对食物无尽的渴望。而我现在的孩子,零食满屋子都是,喝牛奶、吃水果还得我来一次一次地提醒。
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衣食住行不愁了,我们又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高深的道理我不懂,但是我知道,有这样的日子,真得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四十一年,变化是喜人的,但是唯一让我觉得惋惜的是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我十分怀念小时候捧起河水就喝的年代,房前屋后的竹林里白鹭成群。不过很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党和政府一直在狠抓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相信在党和政府的保护与治理下,一定会天更蓝水更碧,美丽中国必将建成。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