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26日
唐诗中的葫芦咏叹
文章字数:1655
  ◇曹志平
  瓠叶、葫芦花、葫芦藤蔓、葫芦架等植物生长类葫芦意象,是农村田园常见景物,在唐诗中往往用来描写农村生活环境,但在不同诗境中传递出诗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乏人生感悟和佛禅玄机。
  贯休五言律诗《春日许征君见访》:“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八二八,第五册,分册主编孟庆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606页。)为迎接好友的到访,厨房里烹煮着瓠叶,散发着阵阵清香,这是诗人清贫生活中待客场景的真实刻画,同时也是用《诗经·瓠叶》典故,表达对道友到来的热情欢迎。
  杜甫五言律诗《除架》:“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唐〕杜甫著,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六,廖仲安、李华、朱宝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1560页。)据《杜诗详注》,该诗为秦州深秋作(〔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615页。)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深秋,杜甫年四十八。这年春天,杜甫从东都回华州(今陕西华县),途中见荒凉混乱,百姓贫苦,写出名作《三吏》《三别》。夏天返回关中,正遇上饥荒,于是在七月弃官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在同谷县县宰邀请下,携家眷离开秦州去成州同谷(今甘肃成县)。在秦州不到三个月时间,他就写出了上百首诗歌,其中有《萤火》《蒹葭》《除架》等十几首咏物寓怀诗。《杜律启蒙》曾解析这首《除架》诗:“首四句,论以不得不除之理势。五六言既除之后,虫雀皆恋恋不舍。末复申谕之曰:寒事牢落,虽欲不除而不能矣。物固有之,人亦宜然。人生亦有初,苟无其终,奚以有初?此固理势之必然。身受其如除,与旁观其除者,俱不必怅怅也。”(〔清〕边连宝著,韩成武、贺严、孙微、蓁维点校《杜律启蒙》,齐鲁书社2005年6版,第82页。)的确,杜甫是借葫芦的生长历程而感叹人生,小中见大。
  唐诗葫芦意象的文人气质,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运用葫芦典故,借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写自我怀抱,呈现出多彩人生追求。
  系匏、匏瓜徒悬,语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味苦,故系置不用,孔子借以自喻,表示自己不能像干老的葫芦一样只挂在那里,不被人食用,表达了求仕的急切心情。后以“系匏”“匏瓜徒悬”,比喻隐居未仕或弃置闲散。盛唐孟浩然《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唐〕孟浩然著,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汇编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3年3月版,第51页。)孙逖《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道合宜连茹,时清岂系匏。”(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一〇七,第一册,分册主编陈铁民、彭庆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22页。)均借典表明自己有用世之意;韩偓《有感》:“坚辞羽葆与吹铙,翻向天涯困系匏。故老未曾忘炙背,何人终拟问苞茅!融风渐暖将回雁,滫水犹腥近斩蛟。万里关山如咫尺,女床唯待凤归巢。”(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七二二,第四册,分册主编羊春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113页。)此诗是韩偓隐居多年后所作,借用系匏典故,表现了多年困顿天涯的辛酸况味,使读者从中体会到天涯老臣的一颗拯时报国之心。
  颜回箪瓢,多喻指甘于清贫的精神追求。王维六言绝句《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第455页。)俨然一幅古朴闲逸的田园风景图,其中的主人公是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甘居陋巷的孔门儒生,对门的隐居者,过着像五柳先生一样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
  综上,唐诗对于葫芦的咏叹,在崇尚自然的主旋律外,交织着儒家安贫的闲适、道者救世的热情和佛子劝世的苦心。小葫芦,大世界,唐诗葫芦意象,承载着时代风尚,拓展了诗歌题材内容,丰富了葫芦文化意义。自此,各种文学体裁的葫芦作品不断涌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一般文人到重要作家,葫芦意象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其文化意涵不断丰富、发展。据《中华读书报》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