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述明6月20日上午,天气闷热,风雨欲来。
记者来到皂市镇文墩村,从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往外看,武荆连接线上车来车往、繁忙喧嚣。出门,向左拐进一条水泥路,走不多远,茂密的树林引开一方静谧地界,被葱郁苗木包围的高地上,一座革命纪念碑静静矗立,碑座上刻有100余名红军战士和地方党政军人员中的烈士姓名。
“这里就是红三军文家墩战斗遗址。”87岁的老党员陈顺安说,“我们现在叫它种子台,其实,它原本只是一片无名的小荒坡。”
陈顺安在文墩村生活了一辈子,曾经为收集文家墩战斗史料而走访当年的许多见证者,并在退休后义务为前来参观、祭奠的人们讲解那段历史。
一座碑、一段史。纪念碑就像历史的一扇窗户,透过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奋勇拼杀、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
1932年1月,红三军在皂市至应城龙王集、陈家河一线战斗告捷,活捉了国民党政府军旅长张联华。同年2月18日,国民党湖北省主席何成浚派出3个师11个团分三路围攻红三军主力,不久又令第48师144旅于3月3日从皂市出动,沿天皂公路南进,向天门县渔薪河、灰埠头一带“进剿”,企图将红三军主力全部消灭。
行进途中,144旅因大雨受阻,临时在文家墩、方家咀、胡家岭一带驻扎停留。中共地下交通员蔡贞祥连夜将这一消息向红军报告。军长贺龙得知后,急令红七师进逼皂市,牵制敌人。
“红军过来后,首先考虑的是村民的安全,让他们暂时到别处躲避。”陈顺安说。这是曾经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村民郭良元所进述。
此前,国民党政府对红军百般污蔑丑化。可是,群众甫一接触,红军的好作风,暖了百姓心。
3月6日,在贺龙、段德昌的指挥下,文家墩战斗打响了。直至8日上午6时,红军发起总攻,与敌激战到下午。敌企图在飞机的掩护下突围,然而在红军强大的火力压迫下始终无法突出,最后在方家咀、胡家岭一带被全歼。这次战斗,红军生俘敌旅长韩昌俊及以下官兵2000多人,缴获枪支3000余支,击毙敌团长1名,取得重大胜利。
红军的英勇善战、军民的鱼水情深、国民党军的残酷压迫……在民众心里播下革命的种子。种子台的称号从此叫响。在红军的感召下,一批批文墩及周边村的年轻人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文家墩战役后,村民彭体洪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带头成立了农会,暗中协助红军。红军走后,国民党反扑过来,杀害了不少曾帮助红军的村民。
陈顺安为我们讲述,“彭体洪被抓住后,敌人把他吊在树上折磨,要他交出参加革命组织的村民名单,但他誓死不说。不久,他高喊着‘肉是你的,骨是我的。二十年后我还是一条好汉’,英勇就义。”
风展红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换来了如今平和安宁的幸福生活。
红土蝶变,现在的文墩村,宽敞现代的楼房取代了曾经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村民要么外出经商、务工,要么发展农业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些年来,交通的大发展让文墩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党支部书记陆四清说,“以前武荆连接线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武荆高速天门北出入口设在村里后,陆续有400多户人家从别的地方搬过来居住,公路两边的房子越建越多,还先后开起了宾馆、餐馆、超市。”
“但是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文墩村还是全市重点贫困村。”陆四清介绍,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每年有4万多元的固定收入;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
世事如棋局局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18年,在全市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中,文墩村与邱桥村合为新的文墩村。这片红土地,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今天的美好生活值得珍惜,更需要接力奋斗,文墩村还要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确保今年脱贫出列。”陆四清说。
【本栏目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门日报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