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2日
不同年代“下汉口”
◇刘三江
文章字数:1478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天门日报社面向全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热情参与,踊跃投稿,以散文、随笔、特写、诗歌等体裁,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展现70年中一个个闪亮的瞬间,叙述一段段难忘的记忆。本报从即日起开设专栏选登作品,敬请关注。
  天门东乡卢(市)净(潭)人,习惯把到天门城区叫做“上天门”,把去武汉叫做“下汉口”。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多年,乃至现如今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改不过口来。
  解放前,在卢净地区,遍地“柴山湖水”,“下汉口”只能绕道步行,或搭乘民船,到汉川城,或到新沟镇,再到汉江乘轮船。这样,一个往返行程最少也得一个星期左右。我邻居的那位老爹,1948年夏天“下汉口”,遇到连日大雨,一个单边就用了6天。
  解放后不久,县河里有了从县城开往我们这里的轮船,为卢净人“上天门”、“下汉口”减少了徒步之劳,而且节省了时间。这种当时认为先进的客运交通工具,一直沿用到上世纪60年代末。大概在我15岁那年,父亲把我带到武汉去。我们用了一天时间乘轮船到县城过夜,第二天乘汽车到武汉。我们算是机会好,船不误时,车没晚点,往返行程也还是用了整整4天。不过,这与解放前相比,效率也还算是提高了一倍。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汉北河开通后的第二个春节,武汉知青朋友来信邀请我去做客。这是我第一次单独“下汉口”。我记得我起了一个大早床,赶到汉北河乘上了直达新沟镇的班轮。按照朋友的指点,我在中途辛安渡下船,转坐汉丹线上的列车,一天赶到了武汉;按原路线返回,同样也只用了一天。
  上世纪80年代第一年,公路修到了我们乡镇上。第二年就有了直达武汉的专线车。但只是隔日一趟。1986年春,学校派我到汉口星火商店购乐器。我天没亮就赶到了乡镇上。可谁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车满座,我只好望而兴叹。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位服务员用喇叭告诉大家:“从今天起,我们增开一趟‘下汉口’的专班车,再过40分钟就开。”我们没有赶上前班车的人,都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
  1995年乡村公路修通,究竟有多少专班车和过路车,我一时也说不清。这年5月31日,学校又派我“下汉口”采买,并要当日赶回,不误“六一”举行庆祝活动。我早上5点出发,8点到汉,买好了东西,10点乘车,13点回到镇上。又谁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忘记了放在驾驶室里的东西。等我发觉,那车已经返汉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在13点30分乘过路车重“下汉口”。当我找到那位司机取到了第二天非用不可的26支军号嘴后,又坐上了汉正街18点开往乡镇的夜班车,21点整回到了学校。一天两趟“下汉口”,这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而在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年代,已经不足为奇了。
  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情况就更不一样了。2006年,我们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城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上班方便,2016年,我们家又添了一辆新轿车。小孙子一直吵着要到武汉去逛公园、看大象、走亲戚。去年国庆长假第一天,我们祖孙三代一行5个人,组成武汉一日游旅行团。我们开着自家的两辆轿车,5点半从家出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行程,走高速,进三环,过二桥,8点钟到武昌的东湖公园门前吃早点。我们在东湖公园游玩了3个多小时,吃过午饭,又到武汉动物园(汉阳)游玩,直到孙子完全满意,我们才离开。下午5点,我们到汉口的常青公寓——孙子的姑奶奶家吃过晚饭,不慌不忙地开车回到了家。刚一下车,我就摸着孙子的头问:“今天‘下汉口’,开不开心?”“谁说是‘下汉口’?明明是去武汉!开心,太开心了!”6岁的孙子一句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