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3日
光荣的历史奋进的老区
文章字数:2074
  ●天门日报通讯员伍万源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记录时代变迁,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天门革命老区行”专栏,敬请关注。
  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北部,有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这就是天门市。
  中国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亦称革命老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99个县、旗、市、区。天门革命老区就是其中之一。
  天门之所以被划定为全国的革命老根据地(即革命老区),取决于她在中国现代史上所处的战略地位和所作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天门是湖北革命运动最为轰烈的地方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天门是湘鄂西苏区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天门是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坚强后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天门各级党政军组织和天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建立发展人民武装力量,为开辟、发展、巩固苏区和抗日根据地,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天门在土地革命时期,80%以上的地方建立了县乡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85%以上的地方是新四军活动的游击区和基本区;90%以上的地方都建有党的组织和区乡政权。正是有了这些根据地,不仅使革命军队有了扎根之处和作战平台,而且保障了充足的物资给养和雄厚的人力资源。
  土地革命时期,天门革命老区就是保障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之一。1930年12月,红二军团攻打岳口并驻扎了一段时间,当地郑德顺商行捐给红军光洋940元,盖有“中国红军第二军团洪湖办事处交际股股长之印”的收条一直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1932年4月和5月,红三军主力在瓦庙集、张家场战斗最激烈最残酷之时,天潜、天汉苏区赤卫队组织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拿着镰刀锄头从后方赶走了搔扰的土匪。在拥红支前中,群众送饭菜到火线上给红军吃,组织医务队到火线上抢救伤病员,沿路还有慰劳队送鸡蛋送开水,妇女替红军洗衣服、做军鞋。1932年3月至5月,贺龙、段德昌率领的红军主力为了开辟发展襄北苏区,在天汉、天潜两县苏区动员地方赤卫队和青年、工人、农民参加红军的有5000多人,使当时的红三军主力发展到15万多人。同年10月,洪湖中心区丧失时,这两个县又动员1800人参加了红军主力,前后共计6800多人。即使红三军主力转移到湘鄂川黔建立新的根据地,随红二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的也有1000余人。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襄河地委和襄北地委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又成了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的重要财源和兵源基地。1945年,郑位三在《关于五师地区财经工作情况向中央报告》中称:“五师收入最多的是襄河地区,有一万多人依靠襄河地区供给”。从人力资源看,天门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后,地方游击武装由最初的近100人,发展到五块抗日根据地时期的1500余人,基干民兵8000余人,其中天门地方抗日武装升级到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的至少有1200人。无论是湘鄂西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还是抗战时期的敌后游击斗争,天门地方党政军组织都在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援,并配合进行了许多重大战役战斗,使苏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
  为有牺牲多壮志,甘洒热血写春秋。天门这块土地,是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劳苦大众和英雄儿女,用鲜血染成的红色沃土。在各个革命时期,全市牺牲的革命烈士计有5700多人,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数以万计;中原突围时,听从组织动员,复员隐蔽的新四军第五师的干部战士有2268人。这里,曾经留下了李富春、贺龙、段德昌、关向应、陶铸、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这里,溶入了谢威、陈明、胡恒山等近100名省(军)级以上老领导的心血汗水;这里,还孕育了14位天门籍开国将军。天门革命老区,真可谓是:革命英雄辈出,天美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令人心驰神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门老区人民继续跟党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砥砺前行,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了新的贡献,天门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农业春风暖大地,工业腾飞兴天门;农村迈向小康路,城市无处不飞花;交通业绩传万代,水利丰碑炳千秋;精准扶贫民富庶,脱贫攻坚社繁荣;文化艺苑沐春雨,教育妙笔著华章;卫健改革宏图展,科技创新大业成;体育健身英姿舞,传媒声展映朝晖;三乡宝地开玉宇,天门老区焕新颜。
  习总书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如今,中共天门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带领天门老区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开创天门老区美好明天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