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9年05月0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名片
——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综述
文章字数:2978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谢红艳通讯员钟鸣张伟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功创建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万亩以上种植乡镇达到11个,全市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超过30%,蔬菜产业成为了天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支柱、新名片。
政策驱动促调,全域布局构建体系
连日来,九真镇正着力推进“水八仙”产业示范带建设。
“水八仙”又名水八鲜,即慈姑、荸荠、莲藕、水芋、水芹、茭白、芡实、野菱八种水生蔬菜,是九真镇传统水生蔬菜。
按照产业规划,九真镇将沿张家大湖周边张庙、龙背、陆岭、杜场等村建设示范带2000亩,包括塘堰、低洼荒地和水田,根据“水八仙”的不同特征特性进行种植,计划带动全镇“水八仙”面积发展到2万亩。
发展壮大“水八仙”产业是该镇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资源,挖掘地方种植传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据了解,九真镇现有河湖29个(条),水域面积2万余亩,一直以来,农户都有种植“水八仙”的传统,种植的莲藕销往全国各地,龙背慈姑更是远销马来西亚等地。
我市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推进传统棉区结构调整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蔬菜产业。
调整结构促布局。一手抓规模,一手抓特色,目前,全市形成了“三大”蔬菜种植板块。一是做强露地规模板块。整合项目资金,推进规模发展,仅2018年全市就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推进以张港镇7万亩花椰菜、多宝镇7万亩萝卜、3万亩甘蓝为核心的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蒋湖、拖市、渔薪、蒋场等乡镇,形成了总面积30万亩露地蔬菜板块。其中张港花椰菜连片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张港成为闻名全国的“花菜之乡”。二是做大城郊设施板块。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对新建钢构大棚实施奖补,鼓励城郊乡镇发展设施蔬菜、瓜果种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3.6万亩,形成西甜瓜基地2万亩。三是做精本土特色板块。挖掘地方种植传统,推动天门黄花菜,九真慈姑、荸荠,岳口芋环等特色蔬菜做优做精。依托丰富河湖资源,发展莲藕、茭白、湘莲等水生蔬菜产业,全市水生蔬菜种植基地2.5万亩。
调强主体促带动。大力培育蔬菜产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累计投入资金683.5万元,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奖补。全市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500多个,张港、多宝、拖市等乡镇超过七成农户从事蔬菜生产,菜农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调增农旅促融合。将蔬菜产业与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对获得休闲示范点认证的主体实施奖补,“休闲+采摘”“节庆+旅游”融合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以黄潭七屋岭、南湖丰水湾等为代表的蔬菜瓜果休闲示范点,成功举办两届张港花菜节。
科技驱动促优,全力支撑提升效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做好技术培训保障,引导蔬菜生产从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稳固生产链,夯实品质关,提高效益值。
“三优配套”促增效。一是模式选优。围绕蔬菜产业,引导农户将传统“麦(油)-棉”“麦(油)-大豆”模式,改为“菜-豆-菜”“甜玉米+花椰菜”“蔬菜+花椰菜”等多种高效种植模式,亩平效益可提高2000元。二是品种换优。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进蔬菜品种向市场紧缺品种调,向优质特色品种调,不断丰富品种搭配,实现早中晚、多季节上市。三是技术调优。制定了花椰菜、西红柿、白萝卜、毛豆等优势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执行“六统一”生产,运用“两减一增”生产技术,共创建省部级蔬菜标准园10个。张港核心区4万亩花椰菜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全市蔬菜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
“四类打造”强支撑。一是打造专业型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育一批懂技术、能带动的蔬菜生产“土专家”“田秀才”。二是打造经营型管理人才。面向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开展产业领头人、致富带头人培训,打造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打造市场型营销人才。强化蔬菜经纪人培训,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跑市场、抢订单,开展驻点营销。四是打造服务型专家人才。先后引进4名研究生学历蔬菜专业人才,在蔬菜主产乡镇开展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通过传帮带,培育一支思维活跃、专业扎实的专家服务队伍。我市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会100多场,培训菜农、经纪人1.5万多人次,重点乡镇科技入户率达98%。
“五化生产”提品质。加大蔬菜“三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实现“五化”生产:一是全程机械化。推行农机农艺融合,多宝镇萝卜生产实现机耕机整、机械起垄、机械铺膜、机械收获和机械清洗。群星泽龙蔬菜专业合作社、茂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实现了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水施肥一体化,病虫防治统一化。二是育苗工厂化。张港新满园年育苗花椰菜2000万株,可供应大田面积1万亩。三是种养生态化。发展“菜-畜”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养殖与蔬菜、瓜果种植有机结合。四是施肥配方化。天门蔬菜产业园依托天蓬生物公司供应有机肥面积4万亩,依托华丰合作社供应配方肥6万亩。五是防控绿色化。设施蔬菜配套生物防治技术;露地蔬菜推广无人机防治,每年无人机防治面积达到18万亩。
市场驱动促补,全链发展引领升级
蔬菜生产周期性短,市场波动大,我市紧盯产业发展短板问题、缺口环节,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完善功能、补链固链,推动蔬菜产业全链发展。
补齐加工促转化。一是做实做牢初加工。对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500立方米以上的,每座奖补10万元,提高蔬菜冷藏、储鲜、烘干初加工能力,近年来共补助专业合作社、农户450批次,建设各类储藏冷库设施1130座。鑫天公司生产加工的蔬菜和水产品品种达20多个,年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二是做大做深精加工。积极引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对企业技改扩规进行补助,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认证的给予3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全市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蔬菜15万吨。红日子集团年加工甘蓝、萝卜、豇豆等蔬菜4万吨,酱菜产品直供东航、南航、蔡林记。
补齐网络促营销。一是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依托全市10个规模化农产品物流市场,9家A级农产品物流企业,构建快捷通畅物流体系。二是产销对接拓市场。开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发展订单生产,为产品内销外运打开市场。天丰惠农冬瓜馅料直供南方月饼生产企业;鸿远合作社与上好佳、好丽友等企业建立2000亩马铃薯订单供货关系。三是线上搭台卖全国。领尚农业发起成立天门市富硒产业联盟,建立华中富硒农产品交易网,依托84个直销店进行销售;引进中国网库集团,打造“中国花菜产业网”;红日子酱品在淘宝、京东开设网上直营店。
补齐品牌促增值。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对获得“三品一标”、“一村一品”认证,对通过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认证的主体给予奖补。全市现有蔬菜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2个,地理标志1个,认证面积14.11万亩,张港花椰菜、万场西甜瓜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和玉”牌花椰菜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全国知名农产品”等,红日子“北极源”商标在国外成功注册。
如今,我市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全面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蔬菜产业打造成“百花齐放”“万顷争鲜”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为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天门谱写农业新篇章。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