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
产居融合铺就发展新路
———皂市镇调整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文章字数:1841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通讯员魏会军
  亭台楼榭、亲水栈道、白墙黛瓦、绿植成排……初冬时节,皂市镇泉堰村掩映在青山绿野间,显得分外宁静。走进村落,门前,是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池塘碧波荡漾。村民张新中说:“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自在。”
  今年以来,皂市镇抓住市级“四化同步”建设试点镇的机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全面发展虾稻产业和特色果蔬,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居融合发展新路。
  宜居宜业铺就致富新路
  12月9日上午,在风城现代农业种植基地,一辆中型货车停在大棚之间的水泥路上,刚采摘的莴苣整齐堆放在路边。“这是准备发往武汉的,一共要采摘4000多公斤。”种植基地负责人邓稳平说,每天都有大量蔬菜从这里运往天门周边地区。
  风城现代农业去年3月落户皂市镇泉堰村,流转土地3000亩,打造集种植、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种植基地,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500亩,建成58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葡萄、火龙果、草莓、西红柿等果蔬。
  尽管室外寒风阵阵,但大棚内却温暖如春,青绿色的圣女果挂满枝头。“还有半个月就可以采摘了。”正在大棚劳作的张娇娥说。她是该村4组村民,家中的3亩地全部流转给了种植基地,在此打工已有1年多时间,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她说。
  在种植基地,每天在此务工的周边村民多达20人,其中贫困户就占到近一半,邓稳平说:“种植基地面积较大,用工需求多,只要有人来都有事做,特别是贫困户会优先安排。”
  在皂市镇,像风城现代农业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在少数,吴钢树家庭农场百亩蔬菜大棚、温岭村的千亩桃园、上付村千亩蓝莓种植基地……成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来自镇农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多家,特色种植面积3000多亩,解决了当地8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供了平台和支撑。
  乡旅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皂市镇上付村8组,灰白相间的居民楼美轮美奂,新修的通组路延伸到每一户居民家门口。村民尹秀英正在门前除草,她是该村贫困户,今年6月,村委会将她家的平房进行了全面改造,没有让她花一分钱。
  尹秀英告诉记者,上付村以前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去年才开始有所改观,新建通组路,房屋立面改造,村级居住环境好了不少。
  上付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定祥介绍,今年5月,该村制定乡村整体发展总体规划,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对村级园林绿化、房屋立面、道路交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目前一期规划面积200亩,500户进行改造。
  上付村是皂市镇美丽宜居乡村试点示范村,也是该镇推进“特色小村”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皂市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五统一”原则,要求各村结合自身人文和地域特点,自选特色、自定主题,开展“特色小村”创建活动,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
  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颐养上付、果岭陡山、山水团山、红色文墩、浪漫叶子等一批特色小村,成为该镇引领美丽乡村的建设的主力军。
  下一步,该镇将充分挖掘境内长寿山森林生态资源及历史人文优势,着力打造长汀河文化风情廊、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区、养生养老度假旅游区、传统乡土体验旅游区,大力发展花木果林和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让乡旅融合在皂市开花结果,造福群众。
  种养结合提升土地效益
  初冬时节,皂市镇红花堰村虾稻共作产业扶贫基地,一台挖掘机正在田间开沟挖渠,进行虾稻田改造,基地负责人蒋潇站在田头。“冬闲人不闲,现在正是虾稻田扩张改造的时候。”
  多年前,曾在广东经商的蒋潇回到村里,开始从事黄鳝、泥鳅养殖。2016年,眼见养虾效益不错,他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亩,转型发展稻田养虾,目前已完成虾稻田改造200多亩。
  养虾一年多来,蒋潇卖了两年小龙虾,除去成本,略有盈余。在他看来,刚开始养,主要以学习为主,不亏本就是赚,今冬明春,他计划进一步增大养殖面积。
  地处丘陵地带的皂市镇以水稻种植为主,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7.5万亩。如何提高土地收益,一直是该镇重点考虑的问题。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而虾稻产业非常适合皂市,既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还可解决秸秆焚烧、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一举多得。
  今年以来,皂市镇将虾稻共作作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抓住政策机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呼吁党员带头,大力发展虾稻产业。目前,该镇已形成了新汉宜线红花堰、西赵、温岭等村,皂市河沿线洪台、韩王、沿河等村共计1万多亩的虾稻共作面积,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