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1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横林,虾稻产业形成强劲势头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军
文章字数:1941
时下,在横林镇农村,稻田养虾是一个热门话题。村里村外,人们利用冬闲时节筹资金、挖虾池、学技术、购肥料……准备来年大干一场。
该镇党委书记江文介绍,今冬明春,全镇将改造新增虾稻田1.2万亩。
如此强劲的势头,从何而来?
一看农民为啥有积极性——稻香虾肥,增收“钱”景好
稻田养虾,在横林镇杨林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杨林村地势低洼,常常受涝,农民种植水稻收成普遍不高,不少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打工。
2007年,村民张学亮、张务革到潜江学习虾稻连作模式。学成回村后,两人承包了40亩低洼田,开始稻田养虾。
“当年,仅小龙虾就卖了70000元。紧接着种水稻,又卖了30000多元。”张学亮、张务革首次试种,就获得成功,两人信心倍增,第二年又扩大了种养面积。
看到张学亮、张务革赚了钱,村民纷纷效仿,曾经的低洼田成了香饽饽。
近年来,随着农民和科技人员的不断摸索,稻田养虾技术模式日渐成熟。虾稻连作发展为虾稻共作,产量更高、效益更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农民有创业热情,政府及时给予大力扶持。今年,横林镇抢抓机遇,将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镇一品”农业特色品牌发展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虾稻共作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并组织村支部书记、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7组村民张国平一直在广州打工,前不久回到老家,承包了20亩地,准备进行稻田养虾。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田收获小龙虾350斤以上,水稻1200斤,除去各项成本,每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这在村里还不算是最好的。今年的优质虾最高卖到40多元一斤,虾田稻比普通稻收购价每斤高0.5元左右,如果搞得好,一年收入可达到10到2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今年,镇委镇政府因势利导发展虾稻产业,接地气、顺民意、鼓舞人心,群众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再去动员。”该村支部书记张德会如是说。
二看规模怎样扩大———
引进市场主体,发展连片种植
在田湾村,改造好的虾稻田,田边沟渠5米多宽,1.5米深。放眼望去,整齐划一,一望无垠。
村支部书记田友兵高兴地说,今年7月,杰霖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流转土地828亩,全部进行虾稻共作,在此集中打造虾稻共作连片示范种植基地。
连片种植,土地流转是难题,怎么解决?
横林镇实行“三锁定、五统一”,即锁定田块、农户、面积,统一流转价格、流转年限、付款方式、合同文本和权益保障等措施,保护群众利益,确保村集体与农户双受益。
耕地以每平米1元的价格进行承包,一亩1000元左右;流转后,耕地地力补贴归农户所有;每亩田100元的复垦费进入村级财政账户;本村村民享有优先承包权和就业权……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宣传,给村民们算经济账。
至10月10日,土地流转承包费39.8882万元,如数打入160户村民一本通账户,合作社也如期进村开始平整田地,开挖虾池。
“家里的5亩多地原来是给亲戚种的,我们出去打工,没好意思要租金。今年村干部主动联系我,帮助土地流转,每年能拿5000多块钱。”在外打工的5组村民王元新收到承包费后,第一时间给田友兵发来信息,感谢村委会为群众带来的实惠。
目前,全镇虾稻共作流转土地近万亩,潜网集团、万汇农业、杰霖农业等5家知名市场主体纷纷落户横林,全镇现有79家家庭农场,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虾稻产业。
三看产业如何发展——三产融合,迈出新步伐
虾稻共作,“钱”景可观。如何将这一模式发展为全镇的富民产业,横林镇委镇政府一班人花足了心思。
小龙虾养殖要实现高产高效,技术是关键。各合作社对群众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统一供应销苗、饲料等,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还对水质、用药、饲料等进行监测,确保小龙虾品质。
基础设施是保证。今年全镇紧紧围绕虾稻共作,共谋划项目8个,总投资约1.2亿元。
投资6500万元,对主要灌溉渠道天南干渠进行整治;投资3500万元,在叫湖新村、永兴村、宋杨新村等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冬季小农水建设等,着力改造完善水电沟路渠涵闸等基础设施。
除了在养殖规模、提升品质上不断发展外,横林在延伸小龙虾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这一核心问题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10月,横林与潜江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平台——潜网集团签约。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高标准小龙虾交易中心,打造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种养、加工出口、冷链物流、交易仓储、餐饮服务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虾稻全产业链条。目前,该集团已在叫湖新村流转土地4800余亩,建设高标准虾稻田示范基地。
“虾稻共作模式为什么在横林能迅猛发展起来?因为这个模式本身受农民欢迎,此外这个产业在稳粮增收、致富农民上有着巨大潜力,横林镇才积极加以推动。”江文表示,2019年,横林还计划在沉湖地区新增虾稻共作2万亩。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横林虾稻产业方兴未艾;未来,横林小龙虾产业还将向亿元的目标奋力迈进。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