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7日
田野激荡新动能
———麻洋镇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文章字数:1952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姚超益彭君秀吴军
  1000亩土地上,有序分布着科研培训大楼、智能温室大棚、有机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休闲度假村等等。而工厂育秧、气雾栽培、自动灌溉、航空播种等无不在讲述着高科技农业的故事。
  11月底,记者走进麻洋镇,领略到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对高标准、高品质、高科技、高产出和高效益现代化农业的追求。
  能人回乡激活寂静村庄
  彭文平是土生土长的麻洋镇邱湾村人,少小离家,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成为武汉天门商会执行会长。然而,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越是在外闯荡,越发感受乡情的牵绊。”彭文平说,多年在外做生意,特别想回乡发展。“能够建设家乡,为乡邻们做一点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012年,彭文平回到家乡天门麻洋镇,投资兴办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
  思路决定出路。彭文平走出国门,深入学习考察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并邀请专业团队,制定设计了占地1万亩的《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旅游总体规划》。
  经过6年的努力,天海龙已逐渐形成了有机农业、通用航空、旅游观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板块。
  漫步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田成方、沟渠通、道路畅,有机稻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智能育秧工厂、温室中棚和智能化连栋温室气雾栽培有机蔬菜大棚内,农作物长势喜人;3000亩智能温室大棚正在加紧建设。
  海龙岛休闲度假村,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庭院楼阁素朴雅致,各种形态的假山、亭台、小桥、长廊在山水园林间融为一体……以“天门飞,海龙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景观已初具规模,计划明年5月开园迎客。
  宽阔的停机坪上,直升机欲展翅高飞。2014年成立的天海龙通用航空公司,拥有5架直升机,用于现代农业航空作业、航空婚礼、医疗救援等。今年9月,经多方协调和努力,国家民航局等部委已立项在天海龙建设通用机场,1万亩机场用地流转完成,不久将开通民用航线。
  “水上有乐园,田间可采摘,景区看大戏,升空观美景”,彭文平的梦想正一步步在变为现实。
  三产融合鼓起农民荷包
  在麻洋镇邱湾村5组,村民肖珍秀高兴地说,以前种常规稻,一亩收成最多只有900元,现在我们跟着天海龙种有机大米,一亩收成达到4000元。
  普通大米每斤售价不到2元,而天海龙有机大米每斤可卖到26元。
  为什么同货不同价?
  答案在田间——
  天海龙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大学和科研所积极合作,推广虾稻共作、喷洒生物肥料、引入酵素纳米硒等现代科技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实施绿色种植。
  种植有机大米,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天海龙采取土地流转、与农户合种、农民入股等形式,做到“统一采购优良种子、统一用温室育秧、统一采取机械插秧、统一组织病虫防治、统一实施机械收割、统一进行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天海龙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国种粮销售大户”称号,“天海龙1号”有机大米被农业部授予“百个农产品”称号,获得中国绿博会和农博会金奖。
  为什么能做到全国最优?答案在车间——
  天海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1万平方米智能育秧工厂、1.2万平方米保鲜仓储车间,并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留胚米加工生产线。
  同时,合作社还设立了3个农产品直销网点,开通了融e购、微信商城、淘宝企业店铺、中百商铺等多家电商平台旗舰店,并开发了一款现实版“开心农场”应用系统,不断扩大天海龙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仅有机大米一项,累计销售1.3亿元,其中电商平台销售收入达2360万元。
  随着天海龙的崛起,麻洋镇紧紧依托园区建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转型融合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园区现代农业发展。全镇发展农业专业种养殖合作社65家,家庭农场70余家,覆盖水果、蔬菜、青蛙养殖等产业。
  建设特色航空小镇、临江风情街,打造万亩小麦、水稻高产园,也作为产业园发展的配套工程,纳入麻洋镇委镇政府的重大项目之中。
  产业扶贫造福一方百姓
  清晨,58岁的邱湾村2组村民彭章如吃过早饭,就来到离家不远的天海龙农业产业园务工。
  “以前家里很困难,现在家门口打工,一天130元,一个月差不多有4000元。而且园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也不辛苦,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彭章如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产业带动是关键。
  天海龙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大力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与朝阳村签订合作扶贫协议,开展产业扶贫,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蓝莓、黄金果等特色种植。
  采取“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组织引导边湖村、邱湾村21户贫困户,实行按股分红的分配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优先安排本地农民家门口就业,企业共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包括24户贫困户、42户贫困党员。
  在建设产业园的同时,天海龙还每年拿出200多万元为产业园周边村组修路建桥。
  “产业发展—周边带动—全面辐射”,彭文平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的天海龙一定是中国“最美乡村”。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