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6日
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石家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纪实
文章字数:1669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深秋时节,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石家河镇虾稻田改造正如火如荼。今冬明春,全镇可改造虾稻田2万亩以上。
  石家河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旅游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跑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度”。去年以来,全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增加了40多家,总数达到127家,土地流转面积3.8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7.2万亩的一半以上,石家河现代农业春潮涌动。
  特色种养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21日中午,石家河镇龙嘴村章丰家庭农场,村民张建心正在虾稻田中栽插虾草,为来年养虾做准备。他是该村3组贫困户,每年在合作社帮工近4个月时间,可新增收入1万多元。
  章丰家庭农场于2016年成立,在该村流转耕地360亩进行虾稻田改造。合作社理事长张艳清告诉记者,虾稻共作可实现“一水两用”,比种植水稻要强得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单产率,而且也可为村民和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在石家河镇,像章丰家庭农场这样的虾稻合作社并不在少数,该镇农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镇虾稻连作面积达到了6800亩以上。
  一直以来,受地域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地处丘陵地带的石家河镇只适合种植水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今年以来,石家河镇将虾稻共作作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抓住政策机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呼吁党员带头,大力发展虾稻产业。今年8月,深圳华大基因在石家河东吴、北港湖和石家河3个村流转耕地1.5万亩,建设小龙虾公园和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即将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在年底前完成1万亩以上的虾稻田改造。
  循环经济演绎生态绿色农业
  时近中午,在华丰合作社农牧结合粪污综合利用基地,朱先兵熟练地指挥着一辆粪污收集车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排放粪污。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与16家养殖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天从各养殖场运来的粪污约20车,将近100吨。
  2016年,为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华丰合作社投资360万元建起了一座农牧结合粪污综合利用基地,包括1200立方米的沼气储存罐和7000立方米的粪液收集池,可为合作社6000亩田提供有机肥料。
  在粪污综合利用基地旁,是成片的蔬菜大棚,大棚内雾气蒸腾,红薯尖绿油油的一片。朱先兵说,沼气站与蔬菜大棚有管道相连,沼气可增加大棚温度,沼液可提供肥料,只要肥料足够,红薯尖可以不断地生长,一茬一茬地收割,亩均收入可达2万元。
  通过水肥一体化,稻田灌溉也非常方便,将发酵后的粪液以一定的比例加到灌溉用水中,就可达到施肥的目的。
  对于华丰合作社来说,农牧结合主要是为了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介绍,相较于化肥,使用有机肥的确要划算得多,粗略估算,每亩田可节约成本70元左右。
  然而,合作社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对水质要求高,根本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也是合作社建设粪污综合利用基地的根本原因。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再生稻6000亩,其中虾稻共作2000亩。
  吴华平表示,循环农业生产的大米也更加绿色生态,品质更好,这也有助于合作社推广“土香浓”品牌大米,走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农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说起石家河镇,让人首先想到的是石家河考古遗址公园,这座正在建设中的遗址公园是该镇的新地标。
  距遗址公园不到300米处,是龙岭村卢岭水库所在地,如今,这一水库及周边正在发生巨变。
  今年9月,石家河镇引进社会资本,总投资2168万元,在龙岭村新建尚谷生态产业园,计划打造集餐饮、采摘、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这一项目将紧邻石家河考古遗址公园。
  项目实施的第一步,就是退耕还湖,扩大卢岭水库面积。站在水库边缘,记者看到,新开挖的湖面已基本成型。龙岭村治保主任谢爱平介绍,扩湖工程于9月启动,湖面由原来的近200亩扩大到300多亩,面积扩大了近1倍。
  生态产业园负责人肖成祥说,下一步,该企业将对400亩的荒山荒坡进行全面改造,种植果树,同时对该村两公里的通组路进行硬化,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尚谷生态产业园的落户,将彻底改变龙岭村“荒山野岭”的面貌,助推村级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如今,借助石家河考古文化遗址公园的影响力,石家河镇乡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助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