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2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边户”的苦与乐
文章字数:1771
◇何山
光阴荏苒,时间如梭,转眼间,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四十年,回首当时我还是一个在职的机关干部,家人在农村,当时称我们是“半边户”干部,每个星期天回农村参加责任田生产劳动,让我经受了一段“半边户”的苦乐生活。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春风带着春雨滋润了我的家乡——天门广大农村,随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应运而生,让希望的田野处处充满勃勃生机。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家的生活水平是搬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由历年的超支户一跃成为富裕户,这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
记得是1982年春节过后一天,我从单位回家,曾担任过大队贫协主任的父亲高兴地对我说:“今年我家分了6亩责任田,每年除交国家的公粮水费外,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今后假日可以回来帮帮忙。”父亲的话让我半是欣喜半是忧,欣喜的是农民种田终于打破了长期集体大锅饭,种田有了自主权;忧的是一个家大口阔的八口之家,四个孩子有的读中学,有的读大学,靠70岁的老父亲和妻子种6亩责任田,原欠队里的超支款都没还清,如果责任田种不好,家里不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男人工作在外,女人在农村种责任田的叫“半边户”,从此,我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半边户”。我虽然生长在农村,由于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走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对于农活并不在行,每一次回家总还是往自家责任田里跑,看到七旬老父和身体单薄的妻子起早贪黑挥汗如雨在田里辛勤劳作,我就感到阵阵心酸。虽然自己那时已进入不惑之年,还是恨不得一下子将各样农活都学会,为家庭分点忧,为联产承包制出点力。于是我不怕苦、不怕累拼命学习农活,如栽秧、割麦、挑草头、中耕施肥、犁地整地等样样都学着干,有时妻子还手把手地交我。不到半年,这些农活都慢慢学会了,脸也晒黑了,身上也脱了一层皮,手上也有了老茧,邻居们见了我风趣地说:“这分田到户真好,把机关干部变成了农民,这回真正是干部和农民打成一片了。”我听了心里也非常高兴。
转眼间,迎来了1982年夏收,我家责任田种的5亩小麦喜获丰收,收割后用脱粒机打完场,堆在禾场中像座小山,一过秤,总计2300多斤。看见金灿灿的小麦,老母亲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我种了一生田,从来都没有收这么多小麦,联产承包制真好,今年再也不吃政府的救济粮了。”
小麦收割后,我们又在5亩麦地适时栽上新品种棉花营养钵,妻子年轻时是植棉能手,种棉花有一套经验。我作为机关干部,深知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于是经常向镇农技站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植棉新知识、新技术,他们还将农技小册子送给我学习,有时我还请农技人员亲自到自家棉田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棉花也大获丰收,平均亩产皮棉达250斤,成为全村单产最高的农户。这一年,除去成本开支,棉花和棉种、水稻收入达4000多元。联产承包第一年,小麦、棉花单产比原来集体种田翻了一番,我及时用棉花收入款还清了历年超支,第一次摘掉了超支户帽子,第一次有了银行存款。联产承包制第三年,家里的农业收入和我的工资收入加起来成了万元户。第三年年底,我新盖了一栋三间砖木结构的瓦房。
1985年全家人喜气洋洋欢度春节,我在自家门前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回首昨日联产承包,双手赶走贫困;喜看今朝改革开放,两脚迈进小康。横批:前程似锦。高兴之余,我还创作了一首天门民歌“如今我家富起来”,歌中唱道:“金花开,银花开,金花银花放异彩,汗水结出金银果,如今我家富起来,你看我的妈,她一天到晚乐开怀。新房屋,多气派,青山绿水绕屋台,屋里供着彩电机,脚里踏的永久牌,家里粮食挤破仓,银行存有几万块,你看我的妈,她做梦都喜得笑起来……”这首歌经好友吴礼顺谱曲后在《天门文艺》上发表。当年由镇业余文艺宣传队带去参加天门县农村业余文艺汇演曾获词、曲表演大奖,后由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纪卓如先生采访录音,在他的“江汉平原万里行”栏目中播出,产生了强烈反响,天门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放此歌曲。
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当时的“半边户”,亲身参加经历了中国农村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经受了考验,又感受到其中的苦与乐。如今40年了,在历史长河中,40年只是一瞬,我已到了人生的耄耋之年,当我正在安度幸福的晚年之时,看到联产承包制给中国亿万农民带来的富裕与幸福,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城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实感到幸福!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