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从零星种植到燎原之势
———探访汪场镇半夏种植背后的故事
文章字数:1473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飞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汪场镇,探访半夏种植大镇背后的故事。
  零星种植渐成燎原之势
  10多年前,汪场就有农户开始种植半夏。当时一斤半夏可卖20多元,一亩半夏收益可达一万余元,虽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没有形成规模。
  该镇有关负责人解释,“农户受种植传统农作物习惯的影响较大,再加上种植半夏投入较大,又没有种植经验,因而没有形成规模”。
  转变发生在2014年左右。那一年,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半夏的巨大商机,纷纷试种半夏,雷场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2014年8月份,雷场村村民雷友平无意中发现种植半夏收益很高,于是和4名农户一起合办了雷场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开始试种了15亩半夏,一举成功。
  “种植半夏的关键在于种子,一亩半夏成本是一万余元,大部分都是花在种子上了。”雷友平告诉记者,“第一年成本高,半夏一年可以收2-3季,收一季半夏就能回本了。”
  试水取得的甜头,让雷友平信心倍增,他加大投入,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将合作社半夏种植面积扩至现在的700余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雷场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效应下,曾经星星点点分布的半夏如今已是汪场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经济作物。目前,汪场镇已有6家专业的半夏种植合作社,总面积达5000余亩。
  年产量跃进200万公斤
  “收了一季半夏就把成本赚回了。”谈起第一次种植半夏的成果,方桥村10组村民曹德军乐开了花。
  今年6月初,曹德军拿出2亩自留地种植半夏,“以前种了近10亩的小麦、黄豆等作物,一年忙到头,总收入也不过万元。”10月份收过一季半夏后,除了收回成本,曹德军还留足了半夏种子,盘算着明年扩大半夏面积。
  此前,种植半夏的高成本让曹德华持观望态度,看着兴耀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热火朝天的干劲,曹德华也加入其中。
  兴耀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理事长杨志华之前做过杂粮生意,从事过啤酒批发,也收购过农副产品。2015年,他在杨林街道办事处公冶村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半夏,第二年正值大量收获的时候,一场大水让一切化为泡影,这场意外使得杨志华损失了50余万元。
  尽管损失惨重,却没让杨志华灰心。2017年,杨志华回到老家方桥村,拿出自家的5亩田试种半夏,当年就收获了两季。“半夏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这也是我继续种植半夏的原因。”目前,兴耀合作社半夏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
  在杨志华的推动下,100余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合作社采取“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统一为社员供应种子、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销售,农户只需出地便可享受分红。
  当下,汪场镇有近千户农户种植半夏,年产量一跃达到250余万公斤,备受农户青睐。
  政府引导,产业蓬勃发展
  在方桥村经济作物示范区,知母、白芷等作物长势良好。该示范区占地100余亩,今年6月份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建立,专门种植半夏、白芷、知母等作物,其中半夏种植面积有20余亩,按照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进行整地、播种、种植。
  产业要壮大,政府引导不可缺位。为发展壮大半夏产业,汪场成立了天门半夏产业专班,制定了“创建品牌雏形-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品牌引导-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半夏发展规划,通过多方努力,与省农科院达成了合作,成立了半夏研究院,省农科院专家从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为该镇提供指导,助推半夏产业提档升级。
  “我们也与多家药企进行了对接,计划引进一家药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建设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发展壮大半夏产业。”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汪场镇正在积极申报“天门半夏”地理标志,已通过初审。
  汪场半夏种植火爆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与农户的参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汪场的半夏产业将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