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3日
特色农业铺就富民路
———彭市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
文章字数:2151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深秋时节,汉江之滨,彭市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令人眼前一亮:同乐村的再生稻、罗桥村的虾稻共作、熊潭村的香芋产业、庄屋村的成片花菜……特色农业犹如雨后春笋,遍地花开。
  为何会有如此转变?近年来,彭市镇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通过合作社将农户和贫困户有效串联在一起,铺就了一条植根于民的强村富民之路。
  职业农民成致富带头人
  在同乐村,提起马少威,很少有村民不知道的。他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乡当了一名职业农民,成为村民眼中的“傻孩子”。
  2016年2月,马少威回到同乐村,开启了他的职业农民之路。敢拼敢干的他不断尝试新型种植模式,创下了该村多个第一:第一个回乡种地的大学生;第一个建智能化大棚集中育秧;第一个尝试再生稻种植。
  乡亲们不理解,父母反对,但马少威依然坚持。在他看来,家乡传统的耕种方式已难以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要赚钱,必须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他要改变家乡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然而,要改变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耕种习惯,谈何容易。回乡之初,马少威注册成立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育秧大棚,推广机插秧,他采取的方式就是合作社示范种植,然后在群众中慢慢推广。“只要你种得好,有钱赚,自然有人愿意加入进来。”马少威说。
  经过两年多的推广,群众由最初的不理解慢慢开始接受。该村2组种植大户周今洲说,集中育秧实现了插秧的全程机械化,让合作社帮忙代种,不仅投入要小得多,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保障,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种田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
  今年初,合作社建成育秧大棚20个,秧苗订单面积达到了2000亩,带动周边农户400多户。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让马少威有了信心。今年,他试种了300亩再生稻,即将收割第二茬。马少威说,再生稻只需要投入一季,可收获两季,投入少、产量高,稻谷品质好,亩均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比传统种植模式收益要高。
  如今,在合作社的影响下,当地农民传统种植模式正在慢慢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马少威笑着说:“或许将来合作社也会走品牌之路,农民种植的大米将直接通过网络渠道销售,这不是不可能。”
  新型主体引领一村一品
  深秋时节,田间只剩下枯黄的草桩。在彭市镇罗桥村,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田间开沟挖渠,利用农闲时节,黄沙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加速推进虾稻田改造。
  村党支部书记马彩成站在田头,心中盘算着来年的打算,能否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进来?罗桥村是市级重点贫困村,2016年,为了寻求产业支撑,摘掉贫困的“帽子”,马彩成牵头成立了黄沙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1400亩,主要从事虾稻种养,亩均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
  合作社成立之初,覆盖了全村近80%的农户,带动贫困户25户。该村5组贫困户刘思仿在合作社打工了一年多时间,每年约有3个多月的忙碌时期,加之土地流转收益,每年打工可创收1万多元。同时,在村委会的帮扶下,刘思仿还承包了10多亩田,专门种植糯谷,一年可增收3万多元。
  在彭市镇,像罗桥村这样以特色农业带动村级脱贫的村不在少数。熊潭村是2018年计划脱贫出列的贫困村,去年,该村引进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耕地500亩,与“香飘飘”奶茶合作,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专门种植香芋。公司负责人朱国茂说,公司多次到湖南永州等地考察,结合该村地势特点,将低洼地变成了“聚宝盆”,亩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 
  近年来,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彭市镇推进一村一品、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路径。来自该镇农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全镇新增合作社15家,土地流转面积1.2万余亩,虾稻、花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念好产业结构调整“五字经”
  沙土土质、易涝易旱,成为制约彭市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近年来,该镇按照市委市政府“调、强、促、建、改”的“五字经”思路,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补齐发展短板,优化种植养殖结构,不断提高耕地单产率。
  调结构。按照“兴办基地、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连片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发展,特色农业遍地花开,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动能。
  强基础。为了改善生产条件,该镇整合项目资金160万元,对同乐、罗桥、颜桥村泵站进行维修改造;以河湖长制为契机,投资28万元对沿江渠、南北渠、广沟子、中心沟等河道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农业基础得到全面改善;还充分利用资源,变“排水农业”为“载水农业”,对低湖田进行全面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虾稻连作,昔日无人问津的“水窝子”变成了争相抢包的“聚宝盆”。
  建基地。根据群众意愿,以罗桥村为中心,规划建设2000亩虾稻连作板块;打破沙岭、王港、复兴等村的村界、组界、户界,建立了10公里虾稻连作长廊;以庄屋村德佳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冷库和交易中心,发展花菜套种西瓜2200亩。
  此外,彭市镇还多次联系水产局专家到清水村、罗桥村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并建立黄沙湖水产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10家,广辟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市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了温床,成为推进彭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转型路上,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下,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将助力彭市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