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09日
将绿色底色越绘越浓
———我市林业工作发展纪实
文章字数:2891
  蓝天碧水,城绿乡美,是城乡居民渴盼的生活环境,也是天门人长久以来期盼的美好愿景。三年来,天门凭着对这份绿色梦想的不懈追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机制,务实重行,书写了“绿色生态”的新篇章。
  自2014年底“绿满天门”行动启动至今,我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89万亩。2017年我市森林覆盖率增速0.28%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速6.19%以上。
  三年里,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满荆楚”行动的决策部署,在省林业厅的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创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奋斗目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推进“绿满天门”行动,让陆羽故里添绿增色。
  强责任合力共推进
  如今的天门,在万象更新中,春有朝气、夏具活力、秋有韵味、冬有常绿!绿化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引导。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践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强化领导责任推进机制,持续推进“绿满天门”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与“四化同步”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力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各部门分别成立了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市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市直部门与乡村共建及乡镇领导驻村包组的工作机制。全市26个乡镇办场区、200个绿色示范村,分别安排有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单位包村驻点。
  完善考评机制。市政府将生态建设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加大绿色发展权重,细化任务指标;加强督查推进,在每年组织的全市经济工作拉练检查中,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建设纳入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经济指标同检查、同考核、同结账;建立了主要领导约谈问责制,对行动迟缓、效果不明显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和配合不力、敷衍塞责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形成高压态势,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组织督查专班根据时间节点和绿化进度,对各地进行现场督导,定期通报。
  新机制助力新常态
  走在市区,大街小巷树茂花繁,角角落落里都不乏生气;行进乡村,房前屋后树绿水清,上上下下俱满含希冀。这是天门的“新常态”。
  为实现这一“新常态”,我市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投入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投入机制。
  财政奖补。三年来,按照“奖勤补快、多建多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在省政府奖补的基础上,市政府共落实“绿满天门”行动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对全市范围内的造林大户、造林企业、造林专业合作社及育苗大户按规模、成活率予以奖励。
  市场投入。我市积极推动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使用权流转,实行“谁造谁有,合资共有”,采取村企对接、农企共建、用投资置换林权,大力推进“林水结合”、“林滩结合”、“林渠结合”、“林堰结合”、“林农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造林模式,造林大户、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企业逐步成为我市造林绿化的主体。截至今年2月,全市有栽植杨树3000株以上的造林大户345户,规模以上的造林专业合作社4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
  金融投入。每年由市政府牵头,定期组织金融部门和造林大户、造林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召开银企对接会,为林业生产投融资提供便利。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
  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使得我市造林绿化工作有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万事俱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成常态。
  显特色打造新亮点
  今春3月,我市城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城区游园河渠、乡村房前屋后、汉江堤岸外滩,处处可见干劲十足的植树景象。
  事实上,我市党政军民携手造林增绿,岂止一个3月植树之事!三年来,我市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以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宜林地绿化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不断创新造林形式,持续推进绿化进程。
  以乡村绿化为目标。杨林街道办事处及蒋场、佛子山、岳口、小板、渔薪等地,瞄准“绿色乡村”目标,各自结合乡镇自身实际,强力开展村庄绿化工作,栽植栾树、红叶石楠、女贞、垂柳、樱花等绿化苗木10多万株;同时大力开展庭院绿化、道路沟渠绿化、公共绿地、农田林网建设,基本实现辖区绿化全覆盖。
  以通道绿化为重点。黄潭、皂市、九真、汪场、佛子山等地,着眼于通道绿化,分别在主干道栽植樟树、栾树、红叶石楠等绿化树种16000多株,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以宜林地绿化为突破。天门高新园、天门汉江河道管理局及多宝、彭市等镇,加大宜林地造林力度,在江、河、渠畔成片栽植杨树、水杉数万株,既美化了环境,又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结合实际、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生态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新增的12.89万亩绿化面积,恰得益于我市各地优化造林绿化机制的创新之举。
  强管护巩固“绿”成果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此时,若是居于室内,空调必备;若是置身户外,除了防晒诸装备,恐怕只愿纳凉树荫下了。难得的是,我市城区道路两侧绿树成行,集镇村庄花木扶疏,更呈“草木夏日荫”之景。如此宜居之象,得益于我市强化管护机制、不断巩固绿化成果。
  栽植是基础,管护是关健。劳心费力植树造林,为的是能有空气净如许,能有鲜花扑鼻香,能有浓荫可乘凉,能有良境留子孙……因此,管林护绿工作不容小觑!
  三年来,为破解“年年种树不见树”的造林难题、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我市建立了造管一体的管护机制,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群众造林“群众管”,农户房前屋后所栽植的树木,划归农户所有,引导农户负责日常管护,塘堰四周的树木由承包农户管护,树木归农户所有;协议造林“协议管”,对公路、渠道临近农户责任田地的树木,由农户和承包主签订共同管护协议,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合作造林“联合管”,与造林公司合作造林的镇、村,安排护林员进行常年管护,与造林公司共担护林责任;村集体造林“专人管”,村级主干道绿化、村级公共绿地管护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常规管护工作中,将绿化管护与农村沟渠保洁、垃圾处理统筹起来,落实专人进行管理;公共区域“部门管”,国道、省道、河道、景区、城镇中心区绿化美化根据其责、权、利由政府各部门分别承担管护责任……一路走来,树、林不再无主,管护责任得到了落实,绿化面积只增不减,呈现出“推窗见绿、举足亲园、移步换景”的美景。
  一切付出皆有回报!三年来,我市“绿满天门”行动持续推进,无丝毫懈怠,真正做到了“活机制,促绿化”。经过努力,我市建成省级绿色示范乡村83个、省级森林城镇4个,全市“绿满天门”行动全面完成既定目标。
  今年,我市又吹响新的进军号角:启动“精准灭荒”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市林地绿化率达到95%以上。2018年全市造林绿化总面积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千米,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创建绿色示范乡村50个。
  为确保目标实现,我市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建立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造林发展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氛围。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相信天门的绿色底色会越绘越浓,人民的幸福感会愈来愈强!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