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8年02月13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舌尖上的新年”中品味乡愁
文章字数:1570
◇陈华文
春节餐桌上的美食,烙在每个人的味蕾上,是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和记忆,每一种不同味道里,分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世纪80年代,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在湖北江汉平原农村生活。对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少年来说,一年当中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好东西吃。我清楚地记得,过了小年后,家里就开始准备年货了,除了腌制好的腊鱼腊肉,还要备好麻糖、炒米、豆皮、糍粑等等。这些春节美食,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当时在家里人看来,却非常珍贵。
岂止是我的家乡,在神州各地,千百年来百姓为了过年,都会力所能及地准备春节期间的美食。《舌尖上的新年》这本书,围绕春节期间的美食,展开全景式的生动叙述。在生活条件大幅提升的当下,也许我们吃什么已经不是问题,可是新年与美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值得关注。
《舌尖上的新年》由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著名美食家陈晓卿执笔,赵珩、黄磊、沈宏非、温瑶、小宽、萧春雷、郭亦城、殷罗毕等知名美食家、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围绕各地春节美食的话题,从各个角度,深情讲述美食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人文内涵;有最高端与最简朴的烹饪秘籍,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愁故事;有他乡,有故园,有连接起迁徙与轮回的千丝万缕。更重要的是,阅读这本书,能发现中国乡土之美。
如今大多数人,常常是饭来张口,既没有在地里种菜的经历,也不擅长烹饪,常常以简单的盒饭快餐应付一日三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食物如何从田野水泽走上餐桌,没有全程直观的认识。美食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是润物无声的影响,大多数人,甚至以为美食是日常中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如果这样看待美食,尤其是春节美食,显然是一种误解。生活在物质丰盛的年代,你有没有想过,每一道菜肴的背后,凝聚着多少民间的智慧和心血?除夕之夜,一碗猪肉三鲜馅的饺子,一盘热气腾腾的年糕,它们的食材可能来自城郊、江南、东北农场,甚至深海之中。这些美味在送到餐桌之前,经过了无数双手的温暖传递,其工艺和技巧,更是漫长到无法计量的时光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整个社会回归到一个个家庭。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隆重晚餐,哪些菜肴能荣登餐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文明类型、地域性格以及各地人们对美味的定义。《舌尖上的新年》里“所有人奔赴的晚餐”一文中,作者对于水饺和年糕哪个能代表春节美食,进行了详细解读。一般来讲,北方人过年是少不了水饺的,而南方人过年则离不开年糕。到底是水饺还是年糕代表春节,这其实并不重要。在生活选择多样化的时代,也许在不同人的心中,春节美食都不相同。
年夜饭,是春节美食的最大看点。尤其在农村,年夜饭必定是一年收成的检阅,第一原则是隆重、丰盛,各家各户会把最好的食物统统展示出来,至于到底有多么可口,这还要因人而异。第二个原则就是非日常化,如果天天吃的是米饭,这时的主食就会变花样,在湖北是用糯米包的绿豆糍粑,如果平时吃鸡肉,那年夜饭必然会炖一只全鸡。一年就这么一餐,什么美味复杂就做什么。越是贫穷的家庭,寄寓年夜饭的希望就越大。年夜饭,在中国人心中,不是简单的一顿饭,而是具有某种仪式感。
《舌尖上的新年》一书,对于全国各地春节美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历史传统、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等不同,春节备用的美食差异也极为明显。这些美食缤纷各异,都耗时耗力,烦琐复杂的制作过程,凝聚各地百姓对新年的期待。
春节前夕,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无论是事业有成者,还是辛辛苦苦的打工族,乘飞机、坐火车、搭汽车、骑摩托,急切地向着家的方向,归心似箭。不为别的,只为除夕那一天,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美美地吃一顿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烙在每个人的味蕾上,是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和记忆。春节美食每一种不同的味道里,分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