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18日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城区“厕所革命”观察
文章字数:1285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厕所虽小,关乎的却是民生大事,直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厕所革命”当作一项基础工程、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眼下,走进城区大小公厕,脏乱差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和随眼可见的文明标语。
  补齐短板公厕改造连续两年被列入“十件实事”
  我市开始进行厕所改造始于2014年,这一年,公厕改造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市环卫局副局长张美平回忆,当时城区公厕数量并不少,但由于管理无序、脏乱差臭,群众不满意。据摸底调查,2014年以前,我市城区共有公厕155座,其中旱厕有50多座,大部分无专职人员看管。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市政府于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将厕所改造列入政府“十件实事”,补齐民生短板。针对我市主城区公厕存在的标准不高、布局不尽合理、新建公厕困难、大量公厕未能纳入有效管理等问题,市城管局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全面优化公厕布局,通过翻建改造、新建扩建、实施“旱改水”,着力改善城市环境,解决群众如厕难等问题。
  4年来,市政府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对城区公厕进行翻建改造,对部分旱厕进行拆除重建,如今,城区现有公厕137座,平均每500米至800米一座,基本符合《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
  对标看齐城区公厕全面提档升级
  走进陆羽广场公厕,轻快的音乐、淡淡的檀香、洁白的墙壁、幽默的文明标语……环境干净整洁。广场游园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全市唯一一所音乐厕所,不仅配备了洗手液、烘手机、医药箱、针线包、方便凳等便民设施,同时新增了无障碍蹲位,设置了报警按钮,方便残障人士如厕。
  陆羽广场公厕的升级改造只是我市“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如厕环境,市城管局结合创卫创文等工作,持续推进公厕的升级改造,2017年就升级改造公厕32座,截至目前,陆羽广场、陆羽故园、东湖公园等休闲场所的公厕已全部达到二类标准。
  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市环卫部门着重加强了公厕的清洁和管理。张美平表示,目前城区沿街面29座厕所均配备了公厕管理员,社区公厕由社区管理。同时,环卫部门成立了督查专班,对所有公厕人员上岗、厕所卫生、日志记载、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公厕正常运转。
  优化布局打造“五分钟”便民厕所圈
  经过4年多的优化和完善,城区公厕全面提档升级,成为城市文明的形象窗口。但在布局上,还依然存在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张美平表示,根据国家《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城区的137座公厕,按照人口数和面积平均算基本达标,但有些区域,距离依然较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张美平认为,目前公厕建设主要在于选址难等问题,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繁华地段采用活动式公厕,远城区采用景观式公厕与活动式公厕相结合的办法逐步解决。同时,可以通过积极介入的方式,争取在各类广场、交通设施、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配套建设公厕。“按照公厕建设标准,城区还需增加公厕9座左右,才能解决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张美平说,下阶段,市环卫局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厕所指示标识牌,真正打造“五分钟”便民厕所圈。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