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2日
强文艺团体建设促社区文明和谐
——渔薪社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纪略
文章字数:1935
  ●本报记者邓慧遐通讯员龚方俊周家华
  一个普通的乡镇社区,飞出了“全国书香家庭”、“荆楚最美家庭”、“天门市十佳道德模范”、“道德好青年”等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一批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子、好内助、好妯娌;并先后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信用社区、文明社区、省级文明社区……
  这就是渔薪镇渔薪社区,其动力和底气来自哪里?渔薪镇有关负责人认为,该社区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加强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为载体,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充分发挥其正能量引导作用,有力促进了社区文明和谐。
  重组织引导依靠社团凝聚群众
  渔薪社区地处渔薪镇中心,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有居民户3000余户,1.4万多人。针对社区文艺爱好者多的实际,社区干部主动服务,号召居民培养一个文艺爱好,加入一个活动团队,不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是练拳舞剑、打球跑步,重在参与。同时,社区通过党员带群众、“名人”带“粉丝”、老人带小孩等形式,让居民走出家门,走进团队,最终把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发展成有组织的群众文化队伍。
  “我曾因中风导致肢体麻木,反应较迟钝,加入门球协会后,通过长期训练,身体逐渐恢复,现在还成为了主力队员呢!”社区居民陈祖国说。
  目前,社区共组建了18个大型文艺团体,通过共同的爱好将居民联系、吸引在一起,打破了以往邻里之间缺乏沟通的屏障。社区居民盛花子以往性格有点孤僻,深居简出,自加入音乐协会后,街坊邻居说她“像变了一个人”,变得乐观开朗,也乐意与他人交流。
  重思想教化凝共识扬正能量
  快板、歌曲、三句半、渔鼓、碟子小曲、莲花落等艺术形式,老百姓喜闻乐见,也是渔薪社区民间文化团体常用的形式。
  社区因地制宜,积极发挥民间文化团体的“宣讲员”和“传声筒”作用,用上述群众十分熟悉并喜爱的形式,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传递到群众中去。为推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诗歌协会创作了通俗好记的《十星歌》,便于群众理解创建内容;为带动全民参与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渔薪音乐协会的李风波创作了展示渔薪风土人情的歌曲《渔薪小镇》,激发了所有渔薪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为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说唱协会创作了莲花落《夫妻还乡》和表演唱《千年古镇幸福多》,展示了渔薪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美好发展前景。
  民间文化团体形式多样的正能量艺术宣传,使社区上下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步。特别是在去年夏季的特大洪涝灾害中,社区各个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宣传释疑和思想疏导工作,对于缓解群众思想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特色文化多彩活动激发热情
  “重阳节的节目真精彩!”这是今年农历九月初九前,社区居民的感叹。重阳节前,社区文艺团体有序组织了群众性演出活动,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社区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每年都坚持组织元旦歌舞晚会、庆端午龙舟赛、春节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各文化团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家庭文化和乡土文化之中,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健康向上、群众喜欢的节目,如歌颂渔薪幸福生活的吹打乐《翻身道情》、颂扬渔薪各类先进人物的诗歌《渔薪放歌》等。
  除开展文体活动外,各文化团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每年春季组织团体成员到青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开展“中国梦·渔薪梦·我的梦”演讲比赛、组织爱国卫生月义务劳动、组织无偿献血和奉献爱心等。此外,各团体还积极参与评选以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子、好内助、好妯娌为主要内容的“倡五情争五好”活动,引导家庭成员讲感情重亲情;通过赠送居民百碗腊八粥、组织社区书画爱好者送千幅春联,组织拍摄邻里一家亲等形式,构建了和谐社区一家亲的新型邻里关系。
  重示范引领依靠模范传递文明
  社区注重挖掘和选树身边先进典型,用榜样引领全体居民创先争优。舞蹈社团的倪晶,工作勤恳踏实,服务周到热情,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其家庭也被评为“荆楚最美家庭”;书法社团的吴继成,酷爱书法,家里培养出了5个博士,被评为“全国书香家庭”;太极社团的朱明喜被评为“天门市十佳道德模范”,音乐协会的潘涛被评为“道德好青年”……
  榜样的力量无穷。在这些优秀人物的影响和带动下,社区居民主动投身文明创建、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工作。同时,社区成立了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吸纳近40名志愿者,开办了“爱心超市”、“健康关爱站”、“心理聊天室”。老人在社区得到了照顾,青年人在外打拼无后顾之忧,孩子在社区健康成长,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人有诉”,形成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局面。
  如今,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养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