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最爱乡下柴火饭
文章字数:1095
  ●初昕
  中秋节假期,兄弟几个携妻带子回家团聚,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平时,老爸老妈两个老人图省事,用的是液化气灶。如今,人多了,又重新把灶台收拾了起来。老爸知道过节人多,早就打了柴火,砍段剁好,整齐码放在门口的院子里。
  母亲也把厨房里的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从外面抱来一捆干柴,用松树枝引燃,加上劈柴,炉灶里的火便红彤彤烧了起来,影映在父亲幸福的脸庞上。顿时,炊烟袅袅。烧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柴火味,随炊烟在村庄的上空,飘飘袅袅。
  生长在城市里的小孩没有见过乡下的柴火灶,都觉得有趣,几个侄子外甥抢着那把火钳,要往炉灶里添加柴火。一不留神,把火烧大了,把母亲慌了手脚,生怕把锅里的菜炒焦了。等炒蔬菜要火旺时,锅里的温度却难以上来。火没有烧好,衣服袖子却粘上了一层黑黑炭灰,手上也是黑的,惹得大人一阵哈哈大笑。其实,烧火是有窍门的,炉灶里柴火不能太多,火心要扒开,柴火要架起来,这样才能把火烧好。
  过去,乡下妇女白天围着田头转,晚上围着灶台转。那时候的乡下,家家都是土灶台,大铁锅。虽说土,一家一户,却拾掇得干干净净。记忆里,一直有这样的场景,母亲在灶台上忙这忙那,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父亲坐在灶膛前,一把一把往灶膛里塞木柴,红红的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他脸上的皱纹,也在火光的闪烁跳跃中,或明或暗。锅里煮的菜,咕嘟嘟直响;母亲会不时跟父亲交代,灶膛里的柴火,或加或减。母亲在灶台上不停挥动着锅铲,把菜肴烧得滋滋作响,阵阵香味扑鼻而至。
  炒完了菜,就动手煮饭。把淘好的米放入锅中,用小火煮焖,等听见饭粒细微的爆响声,并有香气开始溢出锅盖的时候,母亲会让父亲把灶膛里的火退出,慢慢悟了,锅里的饭,慢慢蒸,这样做出来的饭,又松又软。饭熟的时候,老远,就能闻到香喷喷的焦米香,直钻鼻孔,撩人肺腑。极具诱惑力的当然还是焦黄的锅巴了,等米饭盛出后,在锅巴上淋上点香油,炉灶里稍微点一把小火,锅中的锅巴就自然拱起。这样的锅巴脆而香,无疑是我们的至爱。
  做上一顿饭菜后,炉灶火膛里还留下一些炭火,冬天,可以盛在火盆,用来烤火取暖;炭火还可以盛进炭炉中,用来煨砂钵火锅之类;要是还有多的,用铁铲把这些炭火铲起来,放进一个陶坛里,口子上密封好,就成了木炭。
  家家户户屋顶冒起来的烟柱,被调皮的风搅在一起,这便是村庄从小就浸透在很多人内心的味道之一,走得再远,也不会忘怀;只不过,走得远了,也就渐渐远离了那些影影绰绰,远离了那些来自泥土里的气味。没有乡居的日子,没有亲身体验,恐怕很难说出它的可人滋味,自然在心里边,也会少一些留恋,少一些烙在心底的蕴味。有过那些生活经历,举箸之间,又会在心田里,把柴火饭的浓郁香气,挥洒得曼曼妙妙。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