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6日
向云龙:敞开收购湿稻谷
●湖北日报记者谭亲璐
文章字数:1555
  通讯员向金祥本报记者邓慧遐
  今年秋季阴雨连绵,中稻不能及时收割,大片倒伏在农田里生芽发霉,农民遭受损失。9月下旬以来,麻洋镇朝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云龙,一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敞开收购湿谷,周边老百姓称他“天门好人”。
  10月底,记者慕名前往采访。
  一诺重千金
  朝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麻洋镇白桥村小仙公路边,有庄稼医院、麻洋供销合作社、农资超市、三农服务中心,是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体。
  今年45岁的向云龙,个头中等,皮肤黝黑,身板结实。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烘干车间里忙碌。
  “我们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对待农民要像亲人一样。”向云龙说。
  去年5月,向云龙自筹资金500万元成立了这家合作社。今年5月的一天,向云龙驾驶旋耕机帮一位农户平整完田地,农户十分担忧地说:“要是收割时遇到雨天,粮食卖不出去怎么办?你们合作社管不管啊?”
  向云龙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你们卖给我,我就收!”
  要收湿稻谷,就得买烘干机。有人劝他,“买烘干机,价钱贵不说,还不划算,一年到头用不到几回,要是天气好,粮食晒两天就干了,谁会来出那个冤枉钱找你来烘干啊。”
  可向云龙说:“我既然承诺了,就得重诺守信!”
  一个月之后,向云龙花63万元买了4套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粮食120吨。
  上门收湿谷
  “8月份刚刚安装调试到位,不想就派上了大用场。”向云龙憨厚地一笑,“9月中旬到10月18日,一个月里只有五六天没下雨,农民的担忧真应验了。”
  得知朝东合作社有烘干设备,周边农户纷纷涌来,卖粮的拖拉机、卡车在合作社外排起长龙。
  向云龙介绍,自9月17日开秤以来,已为农民收购湿稻谷250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比“粮贩子”高0.15元到0.3元。
  这段时间,烘干机基本24小时连轴转,向云龙每天只能睡上4个小时。
  附近曾菱村村民代娇娥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6亩中稻,好不容易抢收回家,可是眼睁睁地看着发芽,卖给粮贩子吧,1斤只给7毛钱。我找到向云龙,他按1块1斤把我的6000多斤稻谷全收了。”
  更多的农户是打电话给向云龙,请求合作社上门收湿谷。
  何口村种田大户梁永刚,家里种有110亩水稻,妻子李彩华说:“9月25日,抢割了30多亩田谷子,堆在屋门口。谁料到晚上又下雨了。”“我打听到朝东有烘干机,就试着给向云龙打电话,问能不能收。”1个小时不到,朝东合作社就开车过来全收了。
  “要是没有烘干设备,谷子就只能扔了,感谢向云龙!”梁永刚说,向云龙值得信赖,他打算带田加入合作社。
  心里装着贫困户
  向云龙心里,还装着贫困户。
  在合作社的帮扶对象花名册上,记者注意到,来自周边十屋村、七屋村、白桥村、梁塔村、曾菱村这4个村的44家贫困户,困难原因或五保或低保或病残等,标注得清清楚楚,涉及耕地面积203.83亩,人口153人。
  “我们给每家贫困户无偿赠送稻种4公斤,免费耕整农田2亩。”向云龙算了算,他们今年累计给贫困户提供稻种180公斤,赊销农药化肥价值25000元。
  在朝东合作社晒场的最里角,记者看到一小块谷子发黑发绿。在一旁晾晒的合作社员工介绍,这是梁塔村贫困户向丙枝的1500多公斤谷,拿过来就是个水谷子,按1块钱1斤收的。“这个米质还可以,就是没了看相,卖不出去,我们留着自己吃。”
  向丙枝今年68岁,老伴多年前离世,儿子去年也病逝,家里还有个98岁的婆婆、两个尚幼的孙儿。合作社照顾她,请她在社里打零工,一天工钱100元。她说:“家里种了4亩5分田,因为下雨,中稻倒伏在田里一直不能收割。等到天晴后,收了3000多斤发黑发芽的谷子。向云龙不收的话,就只有丢了。”
  向云龙坦言:“收她家的谷,要亏六七百元。不过,每天合作社收的几十万斤谷,还是有利润。把赚的钱给贫困户补贴一点,我心里舒坦。”
  “小时候,我家里穷,没钱买肥买种子,得找人家借。穷的味道不好受。”向云龙说,父亲在他15岁就去世了,是母亲一手把他们六兄妹拉扯大,“我后来出去做生意赚了点钱,现在尽能力帮扶贫困乡亲们一把。”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